扫一扫  加微信
2023年江苏青年智库学者沙龙第4场
2023-10-17 09:31:00  来源:新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笪 颖

10月13日,由江苏省社科联和南京市社会科学院主办,江苏省扬子江创新型城市研究院、江苏省智库研究与交流中心联合承办的江苏青年智库学者沙龙“在强化基层治理和民生保障上走在前”专场在南京举行。南京市社科联党组书记、主席曹劲松主持会议。50余位来自省内外高校、科研院所的专家和青年学者们围绕基层治理和民生保障高质量推进展开深度研讨交流,从社会治理现代化、文化富民、国家力量介入等不同视角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贡献智库力量。

会议发布《南京市街镇治理效能体系建构与评估研究报告(2022—2023)》和《南京民生领域社会关注趋势及情绪指数研究报告(2019—2023)》两项成果报告。

坚持以人为本,推动富民福民

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二级教授,大都市治理研究中心主任唐亚林认为,管制与服务是现代政府两项基本职责。随着政府理念的变迁,政府服务内容从社会事业走向公共服务,政府职责从福利型救济转变为权利性保障。与此同时,伴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的持续向前,从公共服务到基本公共服务,从基本公共服务清单到基本公共服务制度,公共服务的内涵作为一个发展的概念和动态调整的过程,在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也发生了不同的变化。

当前,我国民众迫切需求的公共服务主要包括社会就业、基础教育、社会保障、公共医疗卫生四大内容(大中型城市还包括住房保障第五大内容)。从公共服务的视角来看,“强富美高”新江苏现代化建设需要坚持“基本公共服务兜底”的民生导向型服务政府建设与基本公共服务制度的形成;需要以政府服务的“三高”标准促进民众的“三高”认同,即以政务服务高水平建构高满意度,以民生服务高品质建构高幸福度,以美好生活高质量建构高向往度;需要以政务服务与民生服务的相互促进、现代政府公共服务制度现代化与现代政府治理体制现代化的相互促进,以及服务型政府与发展型政府的相互促进“三促进”深入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立一系列的清单化、标准化、均等化、可及化、制度化、法治化的公共服务制度,形成公共服务体系,通过加快完善治理体制来推动公共服务制度建构。

南京大学教授,江苏省扬子江创新型城市研究院院长张鸿雁从文化富民的角度深度阐释了建立健全文化富民机制对于凝聚基层治理的精神文化力量,真正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的重要作用。他表示,文化软实力,总是“润物细无声”地融入经济力量、政治力量、社会力量之中,成为经济发展的“助推器”、政治文明的“导航灯”、社会和谐的“黏合剂”。在推进“文化经济”“文化治理”的发展中,必须始终坚持以人为本。

张鸿雁结合“杭州:文化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书写城市现代化答卷”“苏州:传统文化和现代化发展同织姑苏‘双面绣’”“上海:文化软实力和经济硬实力协同提升核心竞争力”等实践案例,进一步阐述了“城市文化资本”的概念,认为“城市文化资本”一旦建构成立,将会形成一种以人文精神为象征的城市“文化动力因”。新时代文化富民的路径可以从全面提升全民整体文化素质和文化修养、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繁荣文艺工作、高质量搭建文化产业价值网链、加快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文化引领城市更新、以文商旅深度融合打造流量型消费新引擎、推动品牌系统性建构与文化全球化传播、加强复合型人才培养与储备,以及推进数字文化治理现代化等不同角度多渠道切入。

着眼民生需求,提升治理效能

“街镇治理效能研究博士工作站”主任、南京市社科院研究员任克强,“民声数智服务研究博士工作站”主任、南京市社科院副研究员张新生分别发布研究院最新成果报告《南京市街镇治理效能体系建构与评估研究报告(2022—2023)》和《南京民生领域社会关注趋势及情绪指数研究报告(2019—2023)》。

《南京市街镇治理效能体系建构与评估研究报告(2022—2023)》由南京市社会科学院、江苏省扬子江创新型城市研究院组织,南京市青年文化英才培养项目“街镇治理效能研究博士工作站”团队撰写。研究报告构建了一个以行政执行、为民服务、议事协商、应急管理、平安建设、智慧治理为主要维度的街镇治理效能评价体系。聚焦南京街镇治理效能现状,研究采用分层抽样方法,选取了南京12个板块(11个区和江北新区)共计12个街镇做居民满意度问卷调查。结果发现,在行政执行效能方面,党建引领全面加强、行政执行能力显著提升、行政执法力量规范程度趋高;在为民服务效能方面,为民服务效能整体较高、具体项目差异较大、为民服务效能再升级;在议事协商效能方面,议事协商制度完善、居民参与积极踊跃、协商成效显著;在应急管理效能方面,应急管理预防与预警意识强、应急响应与资源调配及时性强、应急管理教育和培训相对完善;在平安建设效能方面,网格化服务管理满意度高、矛盾纠纷实现多通路化解、居民安全感得以提升;在智慧治理效能方面,智慧政务服务实现多场景、大范围线上业务办理、信息安全和适老化服务有保障。

任克强在分享中提出,建立街镇治理效能评估体系的最终目的是用以评估、引导基层治理建设。鉴于增强街镇治理效能已成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础工程,事关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最终实现,建议继续坚持党建引领,增强基层治理凝聚力、执行力和协同性;拓展智力资源,整合多方面力量,提升稳定性和发展性;丰富治理内容,以民为本,提升群众体验感和幸福感;优化治理队伍,加强专业化人员的队伍建设,提高服务能力和创新能力;激发社会力量,特别提升基层治理的社会化水平;注重数字赋能,构建智慧治理新格局,提高基层治理的效率和水平。

《南京民生领域社会关注趋势及情绪指数研究报告(2019—2023)》由南京市政务办、南京市社科院、创新型城市研究院团队联合完成,是民声数智博士工作站阶段性研究成果。报告基于南京12345政务热线2019年至今的1672万余条群众诉求数据,系统分析了近年来民生领域群众社会关注的总体趋势以及空间分布规律,并首次创新提出衡量社会情绪状态变化的“社会情绪指数”,对指导公共政策制定、超前风险干预和促进参与式治理具有重要意义。报告显示,以往市民群众关注的入园入学、空气污染、垃圾分类等问题热度有所降低,校外培训、医患纠纷、网约车出行、房产交易、精装修房质量、食品安全、电信诈骗等问题关注度明显增加。中心城区市民更关心教育入学、医疗服务、交通拥堵、噪声污染、食品安全等问题,新城新区市民更关心地铁规划、公交线路、水环境治理、保障性住房等问题。

该报告认为,民生保障要从群众的现实需求出发,建立系统思维、人本思维和精准思维,将民声数据的研究与现场调查分析相结合,提出具有操作性的解决方案,切实解决广大市民群众关心的急难愁盼问题。

强化社区治理,实现多维善治

在青年学者交流环节,南京大学社会学院教授陈家建,江苏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鲍磊,河海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副院长陈涛,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教授申明锐纷纷将关注的焦点落到社区治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城市更新等基层治理的“神经末端”和细微工程上。

陈家建从社区治理中的“财政”问题入手,提出“吸纳第三类主体介入以平衡与兼顾政府的行政属性与社区的自治属性”“以行政化的程序建构自治机制,在行政规范的过程中实现社区财政的自治维度”等改革建议。鲍磊认为,社区稳定离不开国家力量的介入。国家基础力量的介入可以确保社区内各类阶层的诉求“各得其所”,但与此同时也会造成社会力量发育不充分的问题。政府与社区之间需要在实践中探索一种合作策略,以推进基层行政管理和基层群众自治的有机结合来实现基层“善治”。陈涛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从“谁养殖、谁管护”的属地管理以及“以废易物”的废弃物回收规则制定等政策应用为例,提出了“从需求侧出发,构建共享基础上的共建与共治机制”的创新治理建议。申明锐藉由城市更新实践项目中平衡私人与公众立场的视域,提出社区治理工作应广泛听取民声,着力构建属地街道—项目方双层协同治理架构,以党群中心强化街道基层治理的统筹能力,以社区话事人和社区规划师共同强化街道基层治理的引导能力,以数字媒体支撑强化街道基层治理的技术能力。

东南大学法学院副教授易波以联合国人权理事会为例,提出了江苏智库学者在国际组织会议叙事和发声的路径建议;江苏警官学院二级主任科员、江苏省公共安全研究院助理研究员王希睿做了《苏州建设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示范城市路径》分享;南京艺术学院讲师夏滨从全球文化治理的角度,梳理了新时代以来中国举办的一系列涉及不同文明交融的文化主题盛会,认为全球文化治理既能促进不同类型文化的交流对话,又能维持不同类型文化交流对话的正常秩序,从而持续推动多元文化的协调发展。

活动邀请南京大学社会学院院长成伯清,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原院长、二级教授邹农俭担任点评人。成伯清认为,发展就是社会重建,基层治理一方面要强调党建引领,另一方面要回到社区自治,把社区里的各种社会关系重新按照理想的方式组织好,真正实现自治的状态。邹农俭表示,本次研讨交流内容丰富,一部分研究涉及领域治理,包含经济、政治、文化、民生;另一部分研究涉及地域治理,小到社区治理、街镇治理,大到国家治理、全球治理,涵盖了基层治理、社会治理的方方面面。

曹劲松作会议小结。他指出,深化智库研究,能够使学者对社会本身的复杂性运行体系有更加深刻的见解,从而更好地实现解释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有机统一。

江苏青年智库学者沙龙是依托省智库研究与交流中心,精心打造的助力青年学者成长成才的智库活动平台。今年围绕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工作的重要指示要求,共计举办6场,此次沙龙是第4场。

 

(转载需注明来源:江苏智库网)
  编辑:蔡阳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