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对职业教育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职业教育前途广阔、大有可为。高等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正确抓住成就学生的着力点,因地制宜探索适合高职院校发展特点的新路子,培养一批高素质、技术强、符合新时代中国发展需要的能工巧匠,在守正创新中实现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近年来,我国通过大量的宣传活动,逐渐破除广大人民对高职教育的排斥心理,逐渐在社会范围内树立起“崇尚一技之长、不唯学历凭能力”的学教氛围。这为实现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培育了优渥的生长土壤。
构建高质量职业教育体系不是搭台唱戏,也不是流水线造机器,其关键在于把握成人塑才的正确规律。习近平总书记非常关心青年的成长发展,他强调:“青年工作,抓住的是当下,传承的是根脉,面向的是未来,攸关党和国家前途命运。”高质量的职业教育体系建立在对青年的改造、培养、成就的基础上,这一过程不仅涵盖辅导员帮助青年“扣好人生第一颗纽扣”的学生工作,也包含思政教师在青年“拔苗孕穗期”的思想政治教育,以及专业教师进行“厚植文化底蕴,精湛一技之长”的技术传授。
高质量的职业教育不仅要教授学生改造物质世界的技术,更应以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思想上的合格接班人为目标。历史让中国选择了正确的道路,无数的先辈用一生在坚持。无论是革命时期战略大转移的两万五千里长征,还是建设时期为保家卫国而隐姓埋名的“两弹一星”群体,再或是破旧立新时期的“铁人”王进喜等“大国工匠”们,都以先人“道义”之“铁肩”,告诫高职学生勇担民族复兴大义。中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中国“肝胆之父”吴孟超,一生对事业孜孜不倦追求,对职业精神一以贯之坚守,让我们感受到了共和国功勋者无量之精神,并注入职业教育无穷之事业。“中国建造”“中国制造”“中国智造”是我国工业发展的长远目标,职业教育将为这一伟大目标的实现注入工匠力量。
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以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需以创新引领职业教育新格局。高职院校的学生普遍存在缺乏自信、目标感低、信仰“缺钙”等状况。高质量的职业教育应该坚持在正确的育人方向上,将地方层面普遍存在的大众的精神文明与大国工匠相结合。优秀传统文化中崇高的精神,给予了人民无比的自信。江苏省高职院校要充分发挥地域文化的育人资源优势,将优秀的地域文化资源融入到课堂教学以及课外实践之中,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取向,破除“唯成绩论”的思维误区,让他们切实领会到,只要努力,人人都可以拥有出彩的美好生活。突出职业院校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根本目标,理论与实训教学并重,以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为指挥棒,积极践行“三教改革”,在校内稳步实现良性“内循环”,实质是以企促学,以校培生,企校互助。同时,通过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实现“外循环”,落实现代学徒制,让学生在工厂进行淬炼,“内外兼修”成就职业院校学生的成长、成才、成功。高质量的职业教育发展可以通过高质量的创新创业型人才输出推动地方经济发展,通过高质量的对口就业全力保障每年我国70%以上来自农村的高职学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职业教育,大有作为。在新时代的背景之下,以守正创新的态度,以实现高质量的学生就业创业为导向,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目标,促进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让更多的有志青年在职业教育中,改善生活,改变人生,改造世界,是一个艰巨、长远而又光荣的任务。
(作者单位: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本文为江苏省高职院校“大思政”研究协同创新基地项目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