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的“七一”重要讲话,站在政治和战略高度,统揽全局、纵贯百年、远眺未来,让人听后备受鼓舞、倍感振奋。党在创立和成长的初期,面临着严酷的斗争环境,革命先辈们在艰难岁月中“背黑暗而向光明”,留下了信仰的闪光。对此,有一句很形象的描述,“多数人因为看见而相信,只有少数人因为相信而看见”。作为后来者,依然有必要葆有、弘扬革命先辈这份“因为相信而看见”的力量。
“因为相信而看见”的力量,是从众多救国实践中独具慧眼、看到马克思主义“行”的力量。上个世纪二十年代,有这样一位跨越半个地球的“找党人”,他为了入党,出四川、至上海、赴巴黎、到柏林,他就是朱德。一位国民革命军的准将旅长,之所以甘愿放弃名利地位,要加入当时还很弱小的中国共产党,是因为尝到了马克思主义真理的“甘甜”,从中看到了中华民族的生机和光明,受到了信仰的感召,从此坚定找党、坚定跟党。在宿迁,也有一位“找党人”——建国前老党员张道干,在战争中失去了党员证明材料,从此执着找党70年,终于寻回党员身份,生动诠释了“组织上入党一生一次,思想上入党一生一世”。“组织是形,思想是魂”,把先辈们坚定的革命信仰传承好,是加强党的组织建设的重要环节。一直以来,宿豫区坚持把政治标准放在首位,考核干部先“体检”,让政治标准“显性化”,实施“干部考察进支部”,对干部党建责任落实情况、组织生活参加情况等进行专项考察;建立副职干部量化考核评价体系,定期开展副职干部、重点中层干部大调研,设计运用副职干部政治体检评价表,把政治表现情况作为调研了解的重要内容,时时教育提醒党员干部守初心、强党性。
“因为相信而看见”的力量,是从复杂局面中抓住关键、看到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力量。从井冈山的星星之火,到二万五千里的漫漫长征,从艰苦卓绝的十四年抗战,再到解放战争的弹雨硝烟……党在历史上多次面临危机,但总能转危为安、扭转乾坤,这不是偶然、而是必然,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党始终能准确把握当前社会最为主要的矛盾,在复杂的局面中找出解题关键;在于党始终坚持人民立场,与最广大的人民群众站在一起。抓党建也要牢固树立和切实践行群众观点,抓住为人民群众服务这个根本,才能枝繁叶茂,才能生生不息。宿豫区聚焦群众关切,积极顺应新型城镇化快速发展趋势,集成推进“把支部建进小区”工作,以城市小区作为城市治理“微单元”,着力解好党建引领社会治理题。今年来,宿豫区整合多元化治理服务资源,以小区党支部为主渠道,开展“红色星期六·党员在身边”机关在职党员服务进小区,细化实化“我为群众办实事”,组织机关单位与城市小区开展组织结对、党群结亲、联手共建、联动服务“双结双联”活动,累计落实“巾帼创业客厅”等共建项目700余个,解决小区治安、环境卫生、消防安全等治理难题5800余件,近三年涉及城市管理、物业服务等方面的网络问政率同比下降近50%,小区物业费平均收缴率提高30%,用真心真情问需于民,以行动让党心连民心。
“因为相信而看见”的力量,是面临艰难险阻毫不动摇、看到革命终将获得胜利的力量。在革命最困难的时刻,当社会上绝大多数人都对革命前途持悲观态度的时候,井冈山上诞生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现在,我们透过历史的迷雾看到了开天辟地、改天换地的“大结局”,但曾经的“当局者”在风雨如晦的年代依然知重负重、不断前行,这更加显示出他们政治定力的坚定、革命理想的崇高。宿豫具有光荣的革命历史,宿迁的第一个党支部在这里诞生,宿北大战在这里打响。宿北大战中,陈毅、粟裕指挥下的华野、山野密切配合、英勇作战,克服了火力装备上的劣势,用胜利为华东战局带来了“大转折”。历史告诉我们,只有历经淬炼才能锻造出铁一般的队伍;只有顽强拼搏、不懈奋斗,才能不断接近梦想的实现。疾风知劲草,身处幸福安定的今天,作为党员,更应把干事创业路途上的困难瓶颈看做砥砺初心的“磨刀石”,珍视珍惜每一次在急难险重任务中经风雨、长才干的机会。宿豫区把实践历练作为干部培养的重要方式,立足发展需要制定干部队伍建设总体规划,有计划、分批次推动干部到“双招双引”、园区建设、乡村振兴等一线“墩苗”历练,锻造能挑重担的“宽肩膀”,在新时代展现新作为、创造新业绩。
(作者为宿迁市宿豫区委常委、组织部部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