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强调,要“发展通用航空和低空经济”。低空经济具有辐射面广、产业链条长、成长性和带动性强等特点,已成为培育发展新动能的重要方向。在低空经济飞速发展的热潮中,如何确保低空飞行活动的有序性、稳定性及安全性,保障低空领域安全,已成为亟待解决的核心议题,急需全方位、深层次的应对策略与解决方案。
数字赋能低空安全新态势
加快研发抗干扰、加密通信导航技术。推广量子加密通信在低空数据链应用,确保信号传输不可窃听、篡改。构建低空区域增强系统,结合地面基站与卫星信号修正,提升定位精度至分米级,抵御GNSS干扰,为飞行提供可靠坐标基准,实时动态监测空域电磁环境,智能识别、屏蔽非法干扰源。
推动数字赋能低空应用,打造低空经济发展高地。随着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5G、数字孪生等信息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将助力训练高精度故障预测模型,同时,依托海量飞行数据,包括历史飞行参数、环境条件、部件性能衰退曲线等,形成数字孪生空域,实现空域建模、时空计算、数据融合、仿真模拟等功能。此外,依托强有力的政策加持,织密低空经济安全防护网,深度挖掘潜在风险关联规律,防患于未然。
建立空域管理协同平台
细化低空分类分级管控规则。系统界定低空飞行涵盖的范畴,细致规范飞行器类型、飞行高度区间、作业用途分类等基础要素;精准厘清各部门职责,如民航负责飞行器适航审定、飞行标准制定,公安聚焦治安执法与违法打击,空管统筹空域调配与实时指挥,国防部门强化边境及敏感区域低空管控,消除职能交叉与空白,为低空安全监管奠定坚实基石;推动建立完善关键领域专项法规,对于低空领域不断涌现的新业态,提前预判风险隐患,及时将其纳入法规调整范畴。
搭建低空监管大数据平台,实现全周期管控。通过大数据分析飞行行为模式,预判违规趋势,针对性加强重点时段、区域监管。建立跨区域、跨部门执法协作网络,明确各部门低空监管权责,定期联合巡航执法,打击非法活动。内部融合增效,打造低空综合监管超级部门,抽调民航、公安、空管等骨干精英组建联合执法队伍,一站式行使审批、检查、处罚权外部联动协同。构建区域低空监管联盟,共享飞行器登记、违规记录、信用评级等信息,协同开展跨区执法。
锻造应急处置快速响应链
构建国家—省—市三级低空应急指挥体系,形成贯通全域、响应敏捷的应急响应机制。全力打破部门壁垒,通过将民航的专业航空管制、大型客机应急救援经验、通用航空的灵活机动性以及社会救援力量的多元专业技能有机融合,构建多主体协同机制,形成覆盖航空运输、快速响应与专业处置的全链条综合能力体系,明确突发事件指挥流程、决策机制,预演多种场景应急预案,确保指挥权顺畅交接、行动高效协同。
配备专业低空应急救援装备。研发高速直升机、两栖救援飞行器适应复杂地形救援;推广可便携部署的应急通信、供电、照明设备保障现场作业;培训精通飞行操作、急救技能、设备抢修的复合型低空应急人才,将安全培训纳入日常工作中,确保所有通航飞行员、无人机操作员能以统一标准执行低空飞行相关工作,缩短救援反应时间,提升救援效能与存活率。详细拟定突发事件指挥流程细则,从事故监测发现、信息上报、指挥权交接到现场处置、后续恢复,每个环节精确设定时间节点与责任主体,常态化组织低空应急实战演练,锤炼团队默契与实战能力。
加强管理,筑牢低空经济“安全底座”
低空经济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日益成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推动低空经济发展,既要“放得活”又要“管得住”。我国具有世界最严格的机动车及交通管理规定,这与我国独特的国情与经济发展阶段密切相关。与地面交通相比,低空飞行管理更为复杂和敏感。其管理不仅涉及飞行安全,还关乎国家空域安全、空中交通秩序等多个方面。筑牢低空经济“安全底座”,平衡好安全与发展的关系,合理释放低空资源,促进低空经济安全有序发展刻不容缓,已成业内共识。当前一些未经审批的违规飞行行为,如扰航、非法偷拍、跨境走私等,已经带来一系列公共安全隐患。
因此,亟待完善低空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城市低空监测网,确保各类低空飞行器“飞起来”“管得住”。加强对低空飞行的严格管理,是确保低空经济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建议国家加大无人机侦测、感知、识别、反制等低空安全基础设施的投入,优化飞行服务设施建设,鼓励公私合营模式,提升低空飞行的安全性和便捷性。加快空域分类和低空空域管理改革,健全军地民协同管理机制,积极推动优化航线飞行计划申报审批环节,加快推进飞行计划“统一窗口、一站式”办理,在具备条件的地区开展城市空中交通、低空物流、全空间无人体系试点示范,适应城市低空空域安全高效管理需求。通过建立健全的法规体系、加强监管力度、提高从业者的飞行技能和安全意识,有效降低低空飞行的安全风险。开展国际低空应急救援联合演习,交流先进理念技术,互派救援团队培训学习,提升全球应对低空重大事故灾难的能力,携手维护国际低空公域安全秩序,促进跨国低空飞行活动规范化。
(作者分别为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国家安全与应急管理研究院院长,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