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2023年全国两会期间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提出:“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杭都是在经济发展上走在前列的城市。文化很发达的地方,经济照样走在前面。可以研究一下这里面的人文经济学。”准确理解和把握人文经济学的丰富内涵、核心要义和重大要求,是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时代课题。
习近平总书记在《之江新语》中指出:“‘文化经济’的本质在于文化与经济的融合发展,说到底要突出一个‘人’字。”因此,人文经济就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文化经济,是人文与经济在总体上相互交融、互动共进、融合发展的一种良性发展方式,以及人文与经济双向贯通与融合发展的机制与状态。人文经济学是关于人文经济的学问,以唯物史观关于人文与经济交融互动关系的新视域为依托,旨在阐明人文经济的本质内涵、基本特征、主要功能和内在规律的自主知识体系。这是一门创新的经济学,需要在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中加以创造性表达。
由这一本质内涵所规定,人文经济学的基本特征可以有这样几个表现:一是人文回归。强调经济和人文交融互动、融合发展,是具有人文本质内涵和人文规律的中国自主经济学体系。二是坚持并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强调经济发展的价值指向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以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需要为目标的,以人民为中心的经济学。三是强调人文新范式、新动能。古今中外,但凡呈现经济繁荣的民族与时代,都在不断增强经济力量时同步推进文化发展,将文化“润物细无声”地融入经济之中,并使之构成经济发展的灵魂、助推器与黏合剂。四是人文价值引导经济建构总体框架和基本格局。通过人文价值的引导,促进经济运行形成新规则,以新的规则推动双循环经济格局、新质生产力发展等一系列全局性、战略性经济政策的高质量落地。
在中国诸多的地方实践案例中,江苏省张家港市是一个“由0到1”的跨越式发展样本。张家港市从一片贫瘠的沙洲起步,垦荒沙洲、解放思想、发展工业,建成第一个对外开放的县域内河保税港区,成为首个县级“文明城市”,凝结出了“团结拼搏、负重奋进、自加压力、敢于争先”的16字“张家港精神”,形成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中国式现代化县域先行区,是张家港谱写“强富美高”新江苏现代化建设新篇章的具体实践,也是人文经济学地方实践的具体体现,反映出了诸多人文经济学的哲学启示。
人文经济学植根于“两个文化”。人文经济在张家港的实践经验,如果放在“县域”的视角下,可以得出的第一个启示是人文经济学的地方实践植根于“两个文化”。中国地域广阔,民族众多,地方文化极其丰富,在统一的中华民族文化这个“大”的民族文化下,还存在着无数具有极强地域文化特征的“小”的地方文化。在人文与经济相互推动、相互促进的大逻辑下,人文这一“上层建筑”的概念必然要与“经济”这一“物质基础”的概念相结合,这种结合除了物质基础与中华民族文化的结合,也会与地方文化结合,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具有不同地方文化特征的地区会展现出截然不同的发展轨迹及发展成果。
人文精神决定了人类对物质的发现及改造方式。很多人认为张家港市的发展是近乎神奇的“由0到1”的发展,张家港人在“沙上文化”与“张家港精神”的影响下实现了在贫瘠的沙洲之上的跨越式发展,全国第一个设于县级行政区的内河保税港,经济发展位列全国县级市第三都是其跨越式发展的有力证明。但张家港人的成功并不只是“由0到1”,而是在张家港传统地方文化与现代精神文明的双重作用下的,对已有的客观物质的“再发现”、对客观规律的“再发现”以及之后的对客观物质的“再改造”,这样才做到了充分利用现有条件,寻找适合本土发展有效路径,进行产业与城市的重新架构,最终才实现了近乎神奇的建设成就。
社会经济的长期高质量发展取决于人文与经济的相互促进与发展。人类历史证明,自人类文明出现以来至今,许许多多的文明由出现到极盛,再由极盛到衰亡,四大文明只有中华文明绵延至今且依然焕发着勃勃生机,这其中必然蕴含着独有且特殊的文化基因。从张家港市这一包含于中华文明之下的微观县域样板看,张家港市的经济与社会发展成功并不是闪耀一时的光耀,而是延续数十载且依然不断前行的“朝阳旭日”,推动张家港市实现长期高质量发展的正是人文与经济的相互作用。从张家港市的发展历史看,“张家港精神”的出现脱胎于沙洲先民在对贫瘠沙洲的成功垦荒与改造,让张家港人民知道不论多么艰苦的物质条件,只要将人文精神与不断努力相结合,就能找到对物质条件进行有效改造的路径,并获得最终的成功。也正是这种不断“由胜利到胜利”“由成功到成功”的经验,又在不断印证着人文精神的正确,使人文精神在不断的人类实践中得到改进、充实、强化与内化,不断进化的人文精神又会从更高的层面推动人对客观规律的认识以及对物质的改造向着更高的层面发展,进而实现物质文明的高质量发展,并最终形成人文精神推动物质文明发展、发展的物质文明支撑人文精神进化,进化的人文精神又推动物质文明向更高层次发展的良性正向循环,也就最终实现了人文与经济的相互促进与发展。(作者单位:江苏科技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