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才友好型城市建设赋能城市高质量发展
2025-05-27 14:41:00  来源:新华日报  作者:李扬 曹晓蕾 王树华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明确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必须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建设人才友好型城市,通过城市与人才的良性互动、共同发展,既是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的必然选择,也是适应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的客观要求。为推动江苏城市高质量发展,需要立足江苏科教资源优势和产业发展基础,以“人才友好型城市建设”为主线,从人才引进、培育、激励、服务多个维度共同发力,推动人才提质与城市发展“双向奔赴”。

匹配产业需求,提高人才引进精准度

作为以实体经济为根基的制造业大省,江苏正以“1650”产业体系建设为抓手,聚力推动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南京、苏州、无锡、常州等地通过前瞻布局人工智能、第三代半导体、生物科技等前沿领域,为提升产业竞争力奠定了良好基础。鉴于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相关专业关键领域人才和团队相对缺乏,难以对产业发展形成有效支撑。为此,相关政府部门要精准匹配各地区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发展需求,通过出台配套政策措施或组织专业人才交流活动等途径开展靶向引才。一是充分发挥省级平台在人才引进与优化配置方面的作用。当前,我省在全国率先建立了省级人才大数据库。在此基础上,要加强关联数据比对和跨区域行业身份资格互认,实现政策找人、精准引才。二是深化产业人才地图分析应用。聚焦省内16个先进制造业集群人才需求,不断完善产业紧缺人才目录、重点专业求人倍率、产业对口优势高校目录等关键信息,为各地招才纳贤提供指导帮扶。

适配新质生产力,加快创新人才培育

高校是创新人才培养的主阵地。科教资源丰富的城市往往在人才培育和推动科技成果产业化方面具有天然优势。比如,杭州“六小龙”的创始人有三位毕业于浙江大学。合肥能够成为“量子科学”和“量子产业”双高地,主要依托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在量子科技领域的科研成果及关联企业。可充分利用江苏高校和科研院所富集的优势,采取有效措施将人才和科教资源“本地化”为新质生产力发展优势。一要加快产业发展技术需求与高校培育体系的对接。首要任务是找准产业、企业发展所急需的关键技术和创新瓶颈。在此基础上,要系统梳理南京大学、东南大学等江苏高水平院校的科研方向与创新成果,分级、分类推进产教对接,强化人才培养与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同向发力和同频共振。充分发挥高校作为培养创新人才和创业团队高地的作用,引导高校围绕区域重点产业进行专业设置和课程设计。二要支持企业与高校开展深度合作。鼓励企业联合高校和科研院所组建“产业创新研究院”,打造“科学家+工程师”协同创新体,通过人才定向培养、关键技术联合攻关等途径,提升科技成果产业化效率。

完善人才政策,建立人才激励与包容机制

完善人才激励政策,对于留住高端人才、推动创新发展具有重要促进作用。为此,江苏要立足建立人才激励与包容机制进一步完善相关人才政策,以拓宽各类人才的成长通道。优化人才认定标准以及相应的支持措施。借鉴杭州等地做法,制定门槛逐步降低、扶持力度加大的人才招引政策,特别是要注重吸引技能型青年人才,以不断优化江苏的人才年龄结构。创新高层次人才招引政策。有条件的城市要紧紧抓住新一轮技术创新的风口期,大力引进人工智能等前沿领域的高层次创新人才,摒弃唯“头衔”、唯“帽子”的单一人才评价标准,注重引进具有“极客化”特征,致力于突破硬核创新技术以及有跨界特质的青年才俊。在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过程中,探索实施“一企一策”的“陪伴式成长”政策,提供精准服务,做到“无事不扰,有求必应”,为企业的创办与发展全程助力。

建设宜居城市,做好人才生活服务保障

在高质量发展阶段,创造有利于人才聚集和成长的宜居环境成为城市建设的重要任务。人才流动最活跃的是年龄段在20—30岁区间的青年人才。他们在寻求职业发展机会的同时,也会综合考量城市的硬环境和软环境是否适合长期工作生活、成家立业。因此,当前建设宜居城市的重点之一,是持续提升青年人才发展友好程度,做好人才生活服务保障。加快建设青年发展型城市。以建设青年发展型城市为工作重点,推动青年友好型政策措施走深、走细、走实。在这一方面,可借鉴浙江省专属APP“浙里办”,打造统一端口对接公共事务,为青年人才提供便利高效、人性化的政务服务。它不仅为婚恋交友、子女教育、医疗健康等青年群体的“人生大事”提供“直达快享”的支持政策,也为青年人进行体育运动、娱乐休闲等“关键小事”搭建便利可得的载体平台。在城市空间布局和交通网络建设方面,要重视青年人口集聚地区建设。在公共交通、服务设施、文旅、生态环境等各方面的建设充分纳入青年人才友好型元素,增强城市的宜居性和对青年人才的吸引力。

(本文系中共无锡市委党校2024年度重点协作课题《无锡推进人才友好型城市建设研究》的阶段性成果。课题负责人李扬系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区域现代化研究院院长;课题组成员曹晓蕾系江苏省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王树华系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区域现代化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

(转载需注明来源:江苏智库网)
  编辑:蔡阳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