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五育融合”心理健康教育新范式
2025-05-27 14:37:00  来源:新华日报  作者:宁维卫 毕红雪

在新时代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的背景下,心理健康教育正面临从单一矫治向全面发展的范式转型。尽管危机个案和有心理障碍的学生依然是需要关注的对象,然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性质决定其应更重视教育和发展的功能,更需要服务数量众多的有发展性心理困扰的学生。“五育并举”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价值导向与实践框架,通过积极心理理念的重塑、多维育人平台的构建及创新干预路径的探索,可形成德智体美劳全面育心的新型教育生态。

以积极理念引领教育转向。“五育并举”为新时代心理健康教育引领了积极的价值方向,心理健康教育突破了问题导向的局限,将德、智、体、美、劳五育要素转化为学生心理资本开发的核心维度:德育通过价值观引领,培育良好道德品质;智育借助认知发展,提升创新思维能力;体育以运动锻炼,塑造健康体魄;美育依托情感浸润,促进情绪表达;劳育则在实践创造中,提升自我效能感。“五育并举”的心理健康教育范式为破解当前学生意义感缺失、现实疏离感加剧的时代现状,推动心理健康教育功能从补救性干预转向预防性发展,实现从家长、教师外在干预到学生自主维护的深层次转变,提供了可借鉴的答案。

构建多维平台育人新生态。“体系创新”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当前青少年被赋予了“Z世代”“数媒土著”的称呼,互联网成为他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网络社交媒体的“虚拟社会化”与现实环境下的真实社会化共同构成了青少年发展的新型社会生态。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提升需要构建虚实交融、多方协同的育人载体。在课程层面,需打破学科壁垒,建立五育课程与心理教育的渗透标准,开发隐性课程强化价值引领。技术赋能方面,通过构建“云端+地面”双轨育人平台,利用大数据分析生成学生“学习画像”,可突破传统教育的时空限制,精准识别心理需求;借助虚拟现实技术创设沉浸式教学场景,将抽象的心理概念具象化,可以更好地监测学生的心理健康动态变化,及时发现学生潜在的心理问题并积极干预。

创新系统化干预实践路径。“五育并举”框架下的心理健康教育需构建“预防—发展—矫治”三级干预模型和分层分类的精准化实施体系。预防层级通过德育活动强化心理韧性,发展层级借助美育课程提升情感管理能力,矫治层级结合劳育实践重建自我效能。以德育心。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揭示,道德认知能力的发展直接影响个体对社会规则的适应水平。培养道德情感可以增强共情能力,降低人际冲突引发的心理压力;构建价值信念体系可以提升意义感,缓解存在性焦虑,促进自我同一性发展。以智慧心。智育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价值超越知识传授,其核心在于通过认知结构的优化提升心理适应能力。批判性思维培养提升信息处理效率,跨学科知识整合拓宽解释框架,增强对复杂问题的心理容纳度。以体强心。加强体育锻炼促进人的大脑分泌多巴胺、血清素等神经递质,从而调节情绪缓解焦虑,也有助于心理韧性的形成。以美润心。美育通过审美体验浸润情感认知系统,在各类艺术表达中愉悦心情,健康身心,激发学生对美的内在追求,塑造学生积极向上的心态。以劳健心。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等劳动素养,磨炼意志品质,使学生养成劳动习惯,有助于塑造自尊、自信的积极心理品质。

“五育并举”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深层逻辑,在于重构心理发展的动力机制。通过价值观引领、认知升级、身心调节、情感净化、意志强化五个维度的协同作用,构建起心理资本积累的立体网络。这种教育范式的革新,本质上是对育人规律的深层把握,更通过要素的系统整合,为培养时代新人提供了理论支撑与实践路径。未来需进一步深化五育协同机理研究,完善动态监测与效果评估体系,推动理论建构向实践效能转化,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机统一。

(作者分别为江苏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研究苏中〈扬州大学〉基地的特聘研究员、西南交通大学二级教授,西南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

(转载需注明来源:江苏智库网)
  编辑:蔡阳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