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民营企业座谈会上强调,扎扎实实落实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是当前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工作重点,各级党委和政府要立足实际,统筹抓好促进民营经济发展政策措施的落实,这为地方政府做好服务民营经济工作指明了方向。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政策举措。始终聚焦于优化营商环境,不断简化行政审批流程、降低企业运营成本,为民营经济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产权保护成为重要着力点,平等保护各类所有制经济产权,为民营经济筑牢发展根基。持续关注实际困难,如融资难题、账款拖欠等,纾困解难破痛点。重视企业家精神的弘扬,提升民营企业家的政治归属感和社会认同感,激发其创新创业热情。
然而,当前地方政府和部门在落实民营经济发展政策方面还存在一些挑战。例如,部分政策执行存在“合成谬误”,单一部门政策虽符合中央精神,但多部门政策合成后却出现效果“打架”或“打折扣”的现象;部分政策落实精准性不足,在执行中存在“肠梗阻”,未能触达最需要支持的民营企业,存在边际效应递减、补贴错位等问题;部分政策实用性不足,虽然看起来全面,但难以解决企业实际痛点等。这些问题原因多样,有的起源于分解细则制定不精准,有的因为推送方式不科学,有的因为落地存在“最后一公里”阻碍,还有的因为全过程协同性不足,需要分类施策,应从以下四个方面破局。
优化细则制定,精准回应现实需求。实施细则的制定是政策落实的源头,其精准性和科学性直接影响政策的实施效果。当前,部门细则制定存在针对性不足、与现实结合不够紧密等问题。为此,应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广泛听取意见,通过座谈会、问卷调查、实地走访,以及大模型网上数据挖掘等方式,深入了解企业、行业协会和社会各界的需求与困难,确保细则的科学性和实用性。同时,根据不同类型政策的特点,采取广泛咨询、定向咨询和个别咨询等方式,提升细则制定的民主性和透明性。在意见收集分析过程中,要充分借助AI等辅助,提升科学性。二是注重精细化差别化,充分考虑区域、行业和企业规模的差异,制定差异化的实施细则,精准触达最需要的企业,避免“一刀切”。三是落实容错机制,鼓励细则制定者和执行者大胆探索、勇于创新,减少后顾之忧,提高细则的灵活性和适应性。同时,加强细则落地效果的评估和反馈,及时调整优化细则内容,确保政策落地生根。
优化推送方式,提升政策知晓度。政策的有效落实离不开广泛的宣传和精准的推送。为此,应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拓宽宣传广度,每一项政策出台后,都要通过部门专业解读、官方网站解读、新闻媒体解读等多种方式,进一步扩大政策知晓度和覆盖面。同时,充分利用各类企业家自组织平台,加强对会员企业的全覆盖推送,确保政策信息及时、准确传达。二是注重宣传深度,针对申报条件复杂、程序繁琐的政策,进行反复宣传和详细解读,确保企业充分理解并有效利用政策。政策制定部门应通过摸底调查、主动上门宣讲等方式,打通政策供需互动渠道,提供个性化政策解读和指导,帮助企业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政策。三是创新宣传手段,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如开发省级民营企业政策APP,并引入DeepSeek等大模型,整合政策通知、办事指南等功能,推送给利益相关者。同时,利用新兴媒体渠道,提高政策推送的精准度和覆盖面,确保政策信息精准触达企业,提升政策实施效果。
强化政策执行,打通落地“最后一公里”。政策的生命力在于执行,务实高效的政策执行机制是确保政策落地生根的关键。当前,政策执行存在部门协调不畅、政企沟通不畅等问题。为此,应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畅通部门协调机制,政策落实涉及多领域、多部门,需要协同合作。可由地方政府一把手担任“政策链主”,统筹协调各部门,确保政策执行的高效性。同时,加强部门间信息共享,打破信息孤岛,形成系统化、规范化的政策执行机制。二是畅通政企协调机制,建立规范化、常态化的政企沟通机制,及时反馈企业在政策执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通过良性互动,推动政策在实施中不断细化完善,提高企业获得感。三是畅通评估反馈机制,引入科学规范的第三方评估机制,避免政策执行中的“空转走偏”。将第三方评估服务纳入政府高质量考核指标体系,确保评估的权威性和有效性。有条件的地方可开发人工智能评价体系,让评估工作更科学。通过评估结果,进一步修订完善政策,提升政策实施效果。
强化全过程协同,提升落地整体效能。政策的协同性和一致性是确保落地执行高效运行的重要保障。为此,建议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重视细则关联影响,建立重大细则出台关联影响清单制度,强化细则制定前的负面效应预评估,减少细则取向不一致现象。加强各部门间细则方案制定机制,注重落实中的协同性,避免冲突和内耗。二是吸纳多元化主体参与,广泛听取企业和行业协会意见,注重通过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方式挖掘网络意见,打破自上而下的细则制定模式,鼓励自下而上的政策创新,提高落地细则的适应性和有效性。三是强化一致性督查,确保中央政策畅通无阻,加强对下级部门政策执行的监督和问责。警惕政策叠加造成的“合成谬误”,避免地方政府盲目跟风,因地制宜制定和执行政策。同时,加强对政策执行效果的评估和反馈,特别是注重通过人工智能方式全过程无感化对政策的评估,及时调整优化政策内容,确保政策落地生根。
(作者分别为南京大学长江产业发展研究院研究员、副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