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加微信
以生产要素优化融合推动地方招商引资新突破
2025-03-25 09:49:00  来源:新华日报  作者:许 卫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健全促进各类先进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集聚体制机制。生产要素的创新性配置将是高效激活新质生产力的有效途径,提升全要素生产率是检验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标志。招商引资是地方政府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第一要务。各地要立足功能区定位,着眼于形成特色优势去谋划和招引项目,构建高水平招商引资新模式。

招商引资的关键是高质量的项目,推动地方招商引资新突破就必须从区域优势资源禀赋出发,推动“政产学研金服用”各领域系统集成,促进“教育—科技—人才”和“科技—产业—金融”两大创新循环体系的良性互动。实现先进生产要素创新配置方式的充分挖掘和推动其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顺畅流动,这也是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的重要着力点。

聚焦人才培育,促进人力资本要素增量提质。发挥人才要素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中的核心作用,积极激发各类人才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不断完善创新人才培养、引进、使用、评价、流动的工作机制,加强前沿创新型人才和技能熟练型人才培养。加快畅通劳动力和人才社会性流动渠道,打通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人才交流通道。苏州太仓开辟出了一条具有鲜明特色的人力资本对德合作之路。改革开放以来,超530家德企集聚,九成早期落户的德企实现增资扩产。除了良好的营商服务外,“双元制”教育带来产业人才支撑是取得成功的重要经验之一,成为不断吸引先进制造业的亮丽名片。“工学交替”培养高级技工的“双元制”职业教育,是德国成为世界先进制造强国的“秘密武器”。目前太仓已建成15家“双元制”培训中心,制定了全国首个“双元制”职业教育标准,成为国内最大的德国职业资格考试和培训基地,累计培养超1万名管理和专业技术人才。

聚焦空间布局,为产业创新高效配置土地等自然资源。要促进土地等自然要素与产业链融合,形成有竞争优势的产业集聚空间。充分发挥产业链供应链的成本和效率优势,推动高新园区与县域土地要素市场协同高效配置,多元化打造“产业飞地”“科创飞地”。昆山不产咖啡豆,但抓住咖啡产业链终端消费市场,倾力打造以咖啡为主的高端食品产业链,在悄无声息中壮大成为“国际咖啡产业之都”。目前已囊括了全中国近60%的生豆进口量和烘焙量,全国每3杯咖啡中有2杯在昆山烘焙。昆山咖啡创新产业园涵盖咖啡豆进口、烘焙、包装、储存、物流,并提供咖啡主题参观、咖啡相关培训等。建立健全碳排放权、用能权、用水权、排污权等资源环境要素市场化配置机制,引导各类资源环境要素向绿色生产力集聚。以中国科学院物理所长三角研究中心、天目湖先进储能技术研究院、东南大学溧阳研究院等13家重大科创平台为技术创新支撑,重点打造“两网一中心”,即智慧能源网、智能运载网和近零碳场景创新中心,全面建成后每年可生产绿电超5.6亿千瓦时,年均减少碳排放量近50万吨。

聚焦金融循环,引导耐心资本服务科技研发和产业创新。持之以恒发展耐心资本,引入保险资金、社保基金等长期资金,引导社会资本投资基础研究、未来产业和国家重点领域科技创新项目。完善与科技创新、产业发展全生命周期各阶段特点相适应的多元化“接力式”金融服务。推动发展绿色金融,丰富绿色信贷、绿色保险、绿色租赁等产品,扩大有效投资。常州武进瞄准新兴的生物合成领域,贯通“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产业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全过程产业创新生态链,为合成生物企业加速成长创造最好条件。目前,武进区已集聚生物医药产业链上下游企业387家,覆盖从原料产业端到研发工具端,再到医美产品端和应用端等多个领域。

聚焦技术转化,发挥市场对技术价值实现的关键作用。大力促进技术要素与资本要素的融合发展,发挥科研成果转化在技术密集型产业招商中的重要作用,把市场需求作为实现技术价值的试金石。深化科技成果转化市场化机制改革,加强技术中介人员队伍建设和利益激励,允许科技人员在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分配上有更大自主权。省委书记信长星在首个全国高校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揭牌仪式上分享的三个江苏创新故事,深刻体现了科技供给与创新需求有效对接是技术转化本质要求。溧阳与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联合创建天目湖先进储能研究院等高能级产学研机构,已有十余家储能技术孵化企业落地,让溧阳继续保持在新能源技术研发和产业创新领先地位。目前,溧阳的动力电池产业链完整度达97%。2023年,溧阳以动力电池为主的新能源产业产值达1750亿元,占规上工业总产值的51.7%。

聚焦场景挖掘,激活数据、绿色等新型生产要素拓展应用。加大数据资源供给,充分挖掘数据应用场景,吸引未来产业和生态环保行业项目落地。激活数据要素潜能,不仅在重塑传统产业发展模式上发挥重要作用,还不断催生大量新产业、新业态。苏州工业园区是国内首个明确提出聚焦人工智能及数字产业并制定系统产业规划的国家级高新区。为推动产业发展,形成良好生态环境,重点面向高端人才、知识产权、保障资金、研发创新等多个创新要素出台或修订相关配套扶持政策,支持产业“向下扎根、向上生长”。作为聚焦人工智能及数字产业“硬科技”的苏州国际科技园已累计孵化培育企业超5000家,集聚各级领军人才近800位,成为苏州工业园区发展人工智能产业的核心载体。

(作者为江苏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省委党校基地研究员,江苏省委党校经济管理教研部教授)

(转载需注明来源:江苏智库网)
  编辑:蔡阳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