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加微信
多维发力打造全新思政课堂新形态
2025-03-25 09:44:00  来源:新华日报  作者:谷灵莉

“大思政课”是一种具有“大格局”特征的全新思政课程形态,是对传统思政课的优化、升华和超越。当前,高校教育工作者应自觉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围绕“善集多元主体、善用现代科技、善树文化品牌”,多维发力,努力让思政课“动起来、火起来、活起来”,为新时代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坚实的支撑。

善集多元主体,让“大思政课”动起来

要让“大思政课”真正“动起来”,首要任务在于发挥多元主体的协同效应,创新管理机制、整合各类资源、推进全员育人。

首先,要完善组织协同机制。教育行政部门需从宏观层面加强顶层设计与制度供给;高校党委要坚持“党管办学方向、党管干部、党管人才、党管意识形态”,把思政教育摆在更加突出位置;教务部门和各二级学院应打破彼此壁垒,在学科与行政两条线上形成分工明确又高效联动的局面,确保立德树人的目标在每个环节落地见效。

其次,要深化协同联动,构建跨学院、跨学科、跨区域的“大思政课”联盟。通过校际合作、课程共建、课题联合攻关等方式,实现资源和成果的共享互鉴。要打通线上线下教育场域,广泛吸纳社会力量与公益机构,共同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实习、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机会,让思政教育从校园辐射至更广阔的社会空间。

再次,要健全“家庭—学校—社会”的育人网络。家庭是学生价值观形成的第一课堂。高校应通过线上家长课堂、线下家校恳谈会等形式持续强化家校沟通,联合家长更好地开展思政教育。社会层面则应发挥公益组织、企事业单位、基层社区的多元功能,通过实地调研、文化体验、红色教育等方式,构建全方位、立体化的协同育人机制,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锤炼精神品格。

善用现代科技,让“大思政课”火起来

“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在数字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高校思政教育需要积极拥抱信息化手段,以求在理念、内容和形式上全面创新。

一方面,要运用大数据、云计算和人工智能等技术,为思政教育赋能。利用数据分析和可视化手段,精准掌握学生思想动态、兴趣偏好,并相应调整教学思路或案例选取;借助VR、AR、裸眼3D等沉浸式技术,让学生以更直观、生动的方式体悟重大历史事件、典型人物事迹,增强学习的现场感与代入感。

另一方面,要构建高校独具特色的融媒体传播矩阵。充分运用公众号、微博、抖音、B站、小红书等平台,以短视频、直播、动画等方式推送思政教育内容,为学生创造更多交互机会。还可探索智能问答系统,搭建线上互动社区,方便师生随时开展即时讨论与学习。与此同时,高校需要遵守网络与数据安全相关法规,确保学生信息使用合规,避免“炫技”过度淹没思政本义。

善树文化品牌,让“大思政课”活起来

思政课的根本任务,是把道理讲得深入人心。要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主流价值观,离不开贴近学生、创新形式并兼具文化内涵的活动载体,持续打造兼具思想性与艺术性的“文化品牌”。

在重要传统节日、重大节庆和纪念日,可策划主题鲜明、形式多元的文化活动。例如,结合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宣传教育,组织红色主题展览、微话剧表演或经典诗文朗诵等活动,让学生在沉浸式体验中感悟党的奋斗历程与初心使命;开展线上红色记忆征集、线下海报设计大赛、红歌合唱活动等,实现校园文化多维互动。

注重专业学习与思政教育的深度融合。可将红色元素、时代精神融入文创设计、影视制作、动画游戏等专业课程,通过学生团队项目或竞赛方式,鼓励他们运用专业技能表达对社会现实的关切与担当,在创作中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的理解和认同。

扎根社会资源,共建“社会大课堂”。与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和公益组织等合作,共同搭建实践平台,如志愿服务、社会调研、乡村振兴帮扶等,让学生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中自主增强家国情怀与公共服务意识。通过与革命纪念馆、非遗传承基地等联动,开展深度研学活动,引导学生走出课堂,直面社会问题,在知行合一中筑牢信仰之基。

多维发力,打造“大思政课”新生态

要把“大思政课”从愿景变为现实,还需在顶层设计、师资建设、评价体系等方面持续发力。高校党委要强化政治引领,将思政教育纳入学校工作全局,提供必要的制度与经费支持。教师则需不断增强理论素养与数字化教学能力,既要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理深度,又要熟练运用现代化工具,让课堂更具亲和力与实效性。

要完善学生的多维评价体系,不仅关注课堂表现,也重视他们在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创新创业等领域的参与和成果,使“做中学、学中做”成为常态。对教师的激励与评价亦要纳入思政育人效果指标,把课程思政元素融入职称评审、绩效考核等环节,形成正向激励机制。

在管理与保障上,高校需强化信息化基础建设,为数字化教学与线上线下混合式育人模式提供安全可靠的技术环境。同时可通过财政专项支持、校企合作和社会捐助等多元渠道,推动思政科研项目的孵化与成果转化,打造“一校一品”或“一院一特”的育人品牌,让“大思政课”成为高校整体办学实力的重要名片。

(作者单位:常州大学怀德学院)

(转载需注明来源:江苏智库网)
  编辑:蔡阳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