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和国家民族工作的主线。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定》提出:“健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制度机制,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在当前国际环境中,世界局势正经历快速变化,政治多极化趋势加速显现,国际关系体系日益复杂化。大国之间的竞争与博弈在广度和强度上均有所增加。西方国家利用新媒体平台,采取文化渗透、宗教影响等策略,试图对我国施加压力和限制,目的在于削弱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对我国各民族的团结形成了一定的挑战。
在中西文化激烈碰撞的背景下,象牙塔中的青年师生极易遭遇“价值观困境”,民族认同感被弱化,理想信念不够坚定,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内涵认知不强。青年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深化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不断增进青年“五个认同”,鼓励他们勇于肩负时代重任,是高校思政教育适应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需要作为高校立德树人的基础性、先导性内容纳入“大思政”格局。各高校需重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价值引领,聚焦特色创新,打造实践品牌,促成全员参与、全面浸润、全方位推进的良好态势。
强化价值引领,筑牢思想阵地。提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和专任教师的政治素养,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重要保证。要积极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常态化机制,将宣传教育工作纳入干部教育和党员教育体系中,确保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养贯穿于教育的每一个环节。坚持“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并行推进,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将民族团结的理念根植于师生的心灵深处。同时,针对不同民族师生群体的思想行为特征,进行科学规划,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开展“结对帮扶”活动,提供定制化的思想指导与援助,以增强少数民族师生的“五个认同”,有形有感地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
注重顶层设计,打造实践品牌。高校要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列入思政工作的重点任务,构建由学校统筹协调、机关部门及教学单位协同推进、全员参与、全方位覆盖的长效机制。搭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和学术研究专题平台,为广大师生提供思想源泉。各教学单位应充分利用其学科专业的特色优势,紧密围绕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结合地方实际需求,大胆创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内容设计,积极拓展教育渠道。同时,应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用心用情指导和保障社团活动、志愿服务以及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等工作的开展,为教育活动顺利进行提供坚实的支持。高等教育机构应组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团队,并组织少数民族师生前往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场所进行参观与调研。此外,应定期开展少数民族文化交流活动以及“红石榴”系列项目,确保在这些活动的开展过程中,有效地融入“四个共同”的中华民族历史观。通过这些实践活动,有助于进一步巩固师生在理论学习中获得的成果,使高校师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得到真正的内化、深化和转化,确保教育理念能够转化为师生的实际行动和自觉意识。
聚焦特色创新,推动数智赋能。在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宣传教育活动中,数智技术展现了其巨大的潜能与价值。要把民族政策、历史故事等运用数智技术进行存储与处理,为宣教提供坚实的数字资源支撑。全力激活数智技术的赋能“密码”,丰富传播内容,拓展传播渠道,创新传播形式,讲好中国故事、少数民族故事,依托网络空间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对于高校而言,首要任务是构建校内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在线宣传平台。同时,应组建一个由各民族、各领域专家构成的数字教育资源开发团队,深入挖掘和整理各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以促进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以及各民族特色文化内容的数字化进程。在将民族特色文化内容数字化的过程中,要注重与高校师生日常生活接轨,确保数字内容能够在全面客观反映各民族文化特色和历史贡献的同时,更易激发师生的情感共鸣。数智媒介与新兴媒体平台的运营要“接地气”,既要支持民俗节日、饮食习俗、民族舞蹈、非遗等转化为数字文化产品,也要让师生能广泛参与到数字内容的生产、创作与传播中,激励优秀内容“流量”变“留量”,从而进一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数字化内容在促进各民族团结互助方面绽放光彩。
依托数字教育平台一方面可以组织线上文化交流活动,如民族节日庆典、传统艺术展示、民族文化讲座等,在数字技术的强有力支撑下,高校少数民族的节庆活动可以不再局限于特定民族内部,而变成全校师生共同参与、共同体验的文化盛事,这样的节庆活动既可以加深各民族师生对彼此文化的理解和认同,实现文化的共建与共享,也可以进一步增强凝聚力和向心力。另一方面可以结合课程思政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为主题的数字教育课程和活动,在进行数字教育的过程中融入中华民族历史文化和民族英雄故事,强化各民族师生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归属感和责任感,不断提高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质量。
(作者单位分别为常州大学吴敬琏经济学院、常州大学国钧弘毅辅导员工作室、常州大学商学院;本文系2025年常州市社会科学研究课题、常州大学吴敬琏经济学院教研课题〈项目编号:CDJJXY202405〉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