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加微信
数字人文赋能高校新文科建设
2025-04-22 10:02:00  来源:新华日报  作者:许志强 陆和健

2020年11月,在教育部推动下,各高校联合发布《新文科建设宣言》,要进一步打破学科专业壁垒,推动文科专业之间深度融通、文科与理工农医交叉融合,融入现代信息技术赋能文科教育,实现自我的革故鼎新,新文科建设势在必行。2023年10月,江苏省教育厅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本科高校新文科建设的意见》,提出了新文科建设的“江苏方案”,强调“加快推进数字经济、数字人文、智慧教育等新兴学科专业建设”。在数字技术和人文研究不断融合的趋势之下,数字人文不仅成为一个跨学科的研究领域,也是一种新的人文研究方法,为高校人文学科的发展提供了新的生长点、突破口和方法论。

“数字优势”可有效助力高校新文科发展。数字人文的兴起促进了不同学科和知识体系之间的交叉与融合,为高校人文学科的转型和创新提供了资源条件和路径方法。

资源共享促进人文学科的开放性。开放数据和资源共享是数字人文研究的重要原则,这大大促进了人文知识的社会性传播和大众化应用。许多数字人文项目通过开放数据库的方式将历史档案、文学作品、艺术品等资料免费提供给学者,推动了学术交流与合作。比如由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与哈佛大学费正清中国研究中心等联合运作的“中国历代人物传记资料库”,目前已收录7世纪至19世纪大约47万名中国古代人物的传记材料,该资料库可无限制、免费对社会开放。开放与共享原则促进了人文研究与社会大众的互动,有助于提升人文学科的影响力和认可度。

学科交叉增强人文知识的融通性。传统的人文学科侧重定性分析和文本研究,强调在既定学科范畴内对历史知识、社会文化和哲学思想的深度阐释。数字人文打破了传统的学科边界,通过定量分析、数据处理和算法设计实现了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之间的知识融合与交叉应用,形成了一种全新的知识组合方式、传递方式和呈现方式。比如,历史学家可以利用大数据和地理信息系统(GIS)分析历史事件的空间和时间维度;文学研究者可以使用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分析大量文本中的词汇模式和语义演变。通过虚拟现实、多媒体互动等形式,数字人文的研究成果和作品更加易于获取、直观形象,从而吸引大众的兴致和参与。

数据素养提升人才培养的创新性。数据素养是开展数字人文研究的基本能力要求,也是实现新文科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重要突破口。新文科提倡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强化数据素养有助于文科师生补齐信息技术短板,适应数字经济对新型人才的迫切需求。高校可通过拓展数字资源、搭建数字平台、增设数字课程、实施数字项目等方式来提升文科生的数据素养。在数据信息的驱动之下,高校应愈加重视培养文科生的数字资源意识、数字问题意识,促进数字技术与人文知识的深度融合,提升学生数据认知和数据应用的能力。

“数字路径”可有效推进高校新文科建设。在数智化趋势下,积极对接数字技术不仅是化解“文科危机”的重要契机,也是创新人文知识生产方式和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路径。高校可从平台、项目、课程三个方面着手,通过数字化途径提升新文科建设。

搭建数字人文平台,为资源整合形成支撑。必要的数字化条件是高校开展新文科建设的重要依托。高校应充分借助图书馆、档案馆、计算机中心等资源服务平台,整合各类学术资源库、数据库、分析工具等,支持不同学科资源的整合与开放,促进不同学科的交叉与融合,推进新文科建设。数字人文平台建设应重视三个方面:其一,资源建设方面,着重打破单一类型资源存储模式,整合多元化、多模态资源,促进资源共享;其二,数据处理方面,跨越基础数字化阶段,推进深度数字化加工,紧跟数字人文研究前沿,开发各类数字分析工具和可视化工具;其三,平台应用方面,充分考虑人文项目和研究团队的相关需求,提升数据平台的交互性,优化用户使用界面,提高人文研究的便捷性、效率性和影响力。

实施数字人文项目,为科研创新提供动力。专题项目是目前高校数字人文研究工作开展的具体运作模式,也是人文知识生产和对接社会需求的重要创新方式。与传统人文项目相比,数字人文项目强调在研究过程中运用数字方法和计算技术,重视人文知识的传播、普及与应用,具有跨学科整合、多机构协同、持续性开发等特点。数字人文研究不应限于高校内部资源的整合,还应积极发挥服务社会的功能,主动融入数字经济发展、城市文化建设、历史记忆建构、旅游形象传播等社会文化事业,推动人文知识生产、传播与使用的大众化、社会化。

建设数字人文课程,为人才培养创造条件。新文科强调复合型人才培养,在客观上需要打破传统的基于学科边界的课程体系,凸显知识的融合性、交叉性和实用性。高校应积极打造跨学科的数字人文课程体系,探索多种类、多模式、多层次的数字人文课程。同时,结合数字工具运用、案例分享讨论、项目任务实施等开展实践性教学,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为其个性化、终身学习创造条件。数字人文课程既要着眼于学生数据素养的提升,也要重视其人文研究能力的训练。在课程实施上,应注重将理论知识学习与应用转化相结合,开创新型的文科人才培养模式。

高校新文科建设是一个长期性、系统性工程,“数字”与“人文”的互动也需要一个渐进融合的过程。只有充分认识到信息技术对人文学科创新的重要性,积极整合资源、搭建平台,调整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模式,方能实现新文科建设的实质性突破。

(作者为扬州大学社会发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扬州大学社会发展学院教授、副院长。本文为江苏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四新’形势下大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的江苏经验研究”〈项目号:D20200146〉与扬州大学2021年校教改课题重点项目“新文科背景下文科师范生多元化人才培养体系研究”阶段性成果)

(转载需注明来源:江苏智库网)
  编辑:蔡阳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