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实施好基础学科和交叉学科突破计划,打造校企地联合创新平台,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效能。要完善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适配机制,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效。”这一重要论述强调,高校必须充分发挥职能作用,畅通教育、科技、人才良性循环,以校城融合推动高质量发展。高质量发展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任务,深刻反映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城市,作为区域人口、产业及资源的汇聚中心,其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引领作用不言而喻。新时代以来,我国在城镇化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尤其在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乡村振兴以及对外开放等方面均实现了新的突破。根据“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的要求,城市的高质量发展需以城市群和都市圈为基石,推动大中小城市及小城镇的协调与特色化发展,以提升人民群众的城市生活品质。高校是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锚定机构,在推动城市经济增长和繁荣地方文化活力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近年来,随着全球公共政策对高等教育外部社会经济功能的强化,高校与城市及地区之间的协同发展关系日益受到重视。当前,我国校城融合正当时,这既是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深度融合的体现,也标志着国家战略在地方层面的落地实施。在我国城市高质量发展从单一经济增长向全面提升生活品质和综合治理能力转型的大背景下,高校的角色定位与战略选择具有重大意义。高校与城市具有多方面关系,在物质、经济、社会和文化等方面的体现各不相同。探讨高校助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路径,不仅关乎城市的经济增长和竞争力提升,更涉及广泛的校城融合进程。
重塑高校知识生产的中介性角色,提升城市竞争力。知识与信息的生成及流通成为推动城市进步的基石。在现代都市的快速发展中,知识的价值被日益放大,已然演变为驱动城市前行的核心引擎和引领社会深刻变革的主导力量。随着全球科技竞争加剧,国家对高等教育推动经济发展的能力已从“松散耦合”的发展模式转向“紧密耦合”的生成模式,更加凸显直接价值与创新效率。作为知识创新与传播的中介性角色,高校需要在更深层次上重塑知识产出的媒介功能,提升城市经济增长和竞争力。近年来,高校在知识生产中的角色发生转变,高校的作用从国家层面逐渐下沉到区域层面,并进一步延伸至地方层面。在高校与城市的紧密互动中,高校能够通过多种空间参与机制发挥独特作用。一是作为“知识工厂”,高校不断产出并溢出知识,为城市经济发展注入强劲动力;二是深化产学研合作,高校与企业携手并进,将科技战略融入产业发展,促进校企间的深度交流与知识共享;三是推动自身向“创业型”转变,通过组织结构创新与中介平台搭建,有效促进知识从学术领域向市场应用的转化。
扩展高校跨组织和跨区域的中心性功能,增强城市创新力。缩减区域创新系统节点间的距离,必须强化高校的中心性功能。在知识中心的网络化治理框架下,传统的以单一学科或个人兴趣为驱动的知识产出模式已逐渐被淘汰,取而代之的是以解决实际问题和满足实际需求为导向的新型知识生产与创新模式。这一转变汇聚了政府、市场、社会各界以及高校等多方相关者的共同参与和努力。通过增强高校与产业界、研究机构等其他创新节点的联系与合作,可以有效缩短知识传递和技术转移时间,从而推动区域创新系统的紧密集成和高效运作。高校应当充分发挥在多方协同创新中的枢纽作用,通过构建广泛而深度的合作网络,推动知识流动与技术转化,促进区域经济的互补与协调发展,打造具有强大竞争力的城市创新生态系统。高校必须从被动的知识生产者转变为主动的创新策源地,积极参与并主导开放式创新网络建设。高校不仅要通过联合实验室和创新中心,与企业、政府及其他研究机构深度合作,还应建立虚拟实验室和在线协作平台,促进全国和全球科研资源的实时共享与合作。与此同时,高校还要推动区域间的人才流动和交流,通过跨区域的人才培养计划和科研合作项目,打造高效的创新人才网络,推动协同主体融通创新,促进创新人才有效集聚。
激活高校服务与治理的差异性责任,促进城市协调力。我国高校在当代中国的城市发展和社会变革中,不仅肩负着教育与科研使命,还在城市服务与治理中承担着差异化发展责任,以赋能社会治理的公平与正义。通过深度参与国家重大民生工程、公共政策制定、社区服务等,高校能够积极引导社会进步,为构建更加公正、和谐的城市社会提供强有力的支持。高校应充分发挥智库作用,通过系统的政策研究和精准的政策建议,帮助政府制定和实施科学、公正的公共政策。特别是在教育公平、环境保护和公共卫生等关乎民生的重要领域,树立符合国家需求与公共利益的服务决策理念,创新多边互动的服务决策组织形式,构建多层次的服务决策研究范式,建立开放多元的服务决策评价体系。高校要积极参与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战略的研究与实施,帮助制定精准扶贫政策,确保资源的合理分配,缩小城乡差距。此外,高校在服务社区和社会公益方面,应积极践行社会责任,通过多种途径改善社区生活质量,推动社会资源的公平分配。
(作者单位:常州大学瞿秋白政府管理学院。本文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管理学一般项目“地方高校助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实现路径与保障机制研究”〈21BGL294〉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