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加微信
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高校落地生根
2025-04-22 10:00:00  来源:新华日报  作者:胡龙宇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维护各民族根本利益的必然要求,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是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必然要求,是党的民族工作开创新局面的必然要求。高校作为培养时代新人的重要阵地,肩负着培根铸魂、立德树人的重大责任,应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穿于办学治校、教书育人的全过程和各环节,推动共同体意识在高校教育中落地生根,形成全方位、系统化、可持续的育人体系。

将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作为顶层设计的指导思想。在民族问题上,党始终坚持“民族团结”这一根本原则,强调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战略任务,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深度融合。高等教育作为培养人才、传承文化和塑造国民精神的重要阵地,必须全面贯彻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确保教育体系在思想引领与文化塑造中服务于民族团结和国家认同的战略目标。高校要以构建“大思政”工作的格局,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推动民族团结教育的系统化、常态化和创新化。通过课堂教学、校园文化与社会实践的协同发力,形成“课程—文化—实践”三位一体的教育生态,形成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教育内容与教育价值上的有机统一。我国“十四五”规划中明确提出“中华民族凝聚力进一步增强”的战略目标,为高校教育提供了方向性指引。高校需主动承担国家赋予的时代责任,增强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培养能够在多元文化环境中坚定文化自信、推动民族团结的高素质人才。

将课程体系建设作为培育共同体意识的关键载体。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要构建“1+N”的创新型课程体系。“1”作为核心课程,《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要定位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核心理论课程和推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实践指南,成为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时代化最新成果的系统阐释平台。通过引入历史社会学与民族志研究方法等,引导学生从“土司制度演变”“千年茶马古道”等微观历史切片中,解构“多元一体”格局的生成逻辑,揭示中华民族从自在到自觉的共同体重构历程。“N”课程群则遵循核心辐射与模块选择原则,构建差异化、可拓展的课程矩阵。围绕核心课程,设置边疆治理、文化传承、实践创新等选修模块,通过田野调查、口述史采集等多样化形式,建立认知与情感的双重联结。课程体系建设应体现三个贯通:贯通古今文明脉络、贯通理论实践维度、贯通个体集体认知。课程体系建设不仅要实现知识体系的完整覆盖,更要通过历史逻辑的现实转化,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可感知、可论证、可践行。

将扎根实践作为落实共同体意识的重要途径。课堂内的理论认知需通过实践场域的具身参与完成认知重构。实践活动的深层效能体现在双重认知跃迁:一是民族地区的文化沉浸体验能够打破符号化认知桎梏,学生在参与语言互动、传统仪式等实践过程中形成具身化的文化认同;二是通过介入式解决社会议题,理论工具完成向实践智慧转化,静态知识储备转化为动态的问题解决能力。认知跃迁是文化认同的内化过程,它要求共同体意识教育突破知识传递的表层,进入更深层次的价值重塑。在数字化时代,数字技术与实体场景的深度融合提升了实践转化的效率与价值:线上平台通过虚拟现实技术复现历史语境,实体基地则依托空间在场性强化文化记忆编码。数字赋能的多维教育模式创新,不仅拓展了共同体意识教育实施的时空边界,更通过认知模态的革新,使文化自信完成从概念认知到民族认同的具象化沉淀。

将师资队伍优化作为提升共同体意识教育质量的根本保障。高校应构建“专兼结合、内外联动”的师资体系。专任教师应具备扎实的理论素养与知识建构能力,能够系统阐释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演进逻辑与当代表达路径,将“多元一体”格局的生成机制转化为可教学、可理解的知识图谱;而来自实践一线的兼职教师,则通过经验性知识的注入与现实场景的引入,有效弥合理论教育与社会实际之间的张力,使教学内容与时代议题保持高度互动与响应。“内外联动”的关键在于构建协同式教育资源网络。高校应主动与地方党委政府、企事业单位、基层社会组织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机制,通过政策引导、平台共建与项目协同,推动教育资源在组织间的有序流动与循环使用。一线干部的治理经验、民族团结模范的生动故事、老一代建设者的历史记忆,共同构成具有生活温度与历史纵深的教育叙事场域,为共同体意识教育注入鲜活的实践素材与情感张力。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不仅被视为对历史文化的记忆回溯与传统延续,更是在新时代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中,重塑国家认同与民族凝聚力的战略性选择。高校教育者应以高度的政治自觉与文化自觉,主动参与到共同体意识的知识生产、价值建构与认同传播中,真正实现从“知识灌输者”到“精神培育者”的角色转变。只有在高校育人过程中系统融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才能从价值导向、知识建构与认同塑造等多个维度深化教育内涵,提升思政教育在文化认同培育与民族精神凝聚中的基础性功能,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持久而坚定的思想资源与人才支撑。

(作者单位:南京工业大学团委。本文为2022年南京工业大学统一战线工作研究课题“新时代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与2023年南京工业大学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课题“三全育人视域下高校思政教育实践路径研究”研究成果)

(转载需注明来源:江苏智库网)
  编辑:蔡阳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