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全球产业革命与高等教育变革的双重浪潮,我国高等教育体系正经历着结构性调整与范式重构。作为高等教育大省,江苏省在国家战略指引下高位推进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通过实施“一流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计划”,构建起分类发展、特色发展、创新发展的教育生态体系。面对一流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的重要机遇,在教育强国建设的新征程中,应用型大学如何在教育科技人才的一体化发展中,探索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应用型高等教育建设路径?要回答好这一问题,首先要明确一流应用型大学建设的着力点。
构建特色文化育人体系,在立德树人实践中铸就卓越精神
应用型大学是文化建设的重要阵地,构建特色文化育人体系,旨在以价值引领和实践创新培养兼具专业知识与人文精神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要以特色文化为纽带,着力构建以“大思政课”为引领、以文化实践育人为主线、以文化传承与创新为重点的特色文化育人体系,全面落实新时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解码“文化基因”,构建“大思政课”。应用型大学应实施地方特色文化“具象化”工程,破解“大思政课”资源不足、场景缺乏的难题。应用型大学通过成立地方文化研究院,挖掘地方文化的育人元素,解码文化基因,编制专著、教材和教学案例,使特色文化基因串珠成链,实现教学资源“大融合”。通过数字赋能,打造特色文化育人场景,实现教学主体的“大整合”和教学方法的“大综合”。结合校史馆、图书馆等开发数字展厅、虚拟仿真教学实验平台、VR课程;联合当地博物馆、纪念馆等建设数字化场景,形成可视化、场景化、沉浸式的教育模式,使思政课真正“动起来”“活起来”。
“三链融合”,强化文化实践育人。应用型大学通过实施“三链融合”,破解学生文化实践体验单一与情怀薄弱难题。价值引领链,通过文化浸润、榜样示范、行为养成,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如盐城师范学院以“用生命守望马克思主义阵地”的全国优秀教师王强的先进事迹为引领,建立“王强班”,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创新链,将文化实践同美育、劳育相结合,纳入学分管理,设立文化创新工作坊,鼓励学生将地方文化元素融入专业技能训练、艺术创作、科技创新等培养环节。成果转化链,通过创新创业教育将文化实践创新成果进行有效转化,形成“双创教育—基地实践—社会服务”的成果转化机制。如盐城师范学院以新四军革命精神为引领,设计“红旅研学”路线,参与乡村振兴。学校连续17年组织31批1726名师范生赴新疆实习支教。
文化“双创”,厚植特色文化育人体系。应用型大学应大力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打破传统学科界限,构建“人文+科技+产业”的立体化知识网络,在数字人文、文化创意、文化传播等交叉领域形成特色学科群,实现传统知识体系的现代学科转化,强化特色文化育人体系的学科基础。打破路径依赖,构建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校地合作转化途径。联合地方政府打造传统文化创新实验区,与企业共建文化科技融合实验室,打造文化传承创新共同体,形成“文化‘双创’—产业赋能”的完整链条,夯实特色文化育人体系的产业基础。打破传统“双创”视界,建设国际传播体系。依托共建“一带一路”项目,开发多语种文化慕课,或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高校联建“文化创新工作坊”等,深化全球对话,构建中国话语,实现传统文化资源的全球化价值再生。
构建一流人才培养体系,在应用型人才培育中彰显卓越品质
应用型大学具有明显的“地方性”和“应用性”特征,应通过强化“地方根植性”与“产业适配性”,促进人才培养价值链与区域经济创新链的深度耦合,培养大批“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建立专业动态响应机制,培养社会紧缺人才。专业是人才培养的基本单元,其结构和质量直接影响人才培养成效。政府需加强统筹协调,加快AI大模型的应用,促进数智平台联通共享,形成“产业需求动态感知—人才缺口智能预测—专业布局适时调整”的联动机制,推动应用型大学专业转型升级。应用型大学应主动作为,实施专业数字化再造工程,开设前沿学科,形成“现有专业迭代+未来专业储备”格局,夯实发展基础。例如,一些应用型大学通过优化专业设置,新增数字经济、储能科学等前沿专业,满足社会对新兴领域人才的需求。
深化行业标准对接,夯实能力培养根基。能力塑造是应用型大学人才培养的核心。应用型大学应树立“能力为本、重在应用”的人才培养理念,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建立“国家职业标准—行业岗位标准—校本培养标准”三级映射体系,横向推行“毕业证+职业资格证”双证融通机制,纵向构建“知识—能力—素质”三维能力模型。依托AI大数据模型深度解析岗位数据,生成动态岗位能力画像,优化校本能力培养标准和课程体系,打造“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实现能力培养与行业需求的无缝衔接,破解能力培养滞后于岗位需求的窘境。
创新产教融合场景,构筑实践育人新生态。实践育人是培养高水平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径。应用型大学应因地制宜,构建“三维立体”的育人场景体系:基础层建设“校中厂”实训基地;提升层打造“园中院”产业学院;创新层创建“科创飞地”,利用“校友企业”,让师生团队进驻企业研发中心。如部分应用型大学通过建设现代产业学院、特色学院,突破了从订单班/冠名学院的初级合作,到共建现代产业学院、产教融合型企业的高级共生,实现了从“校企合作”到“产教融合”的深度转变。
构建面向产业需求的创新体系,在服务地方贡献中展现卓越作为
应用型大学是区域创新体系的重要支点,应通过整合创新要素与地方资源,构建面向产业需求的创新体系,将科技创新势能转化为服务地方的动能。
构建交叉融合的科研平台体系,夯实创新基础层。聚焦地方特色产业转型升级需求,主动打破传统学科壁垒,将科研范式从“学科导向”转向“问题导向”。整合科研院所的优势科研设备,建设资源共享的开放实验平台,降低研发成本,提升创新效率;完善科技成果转化载体,联合区域内骨干企业,共建共享概念验证中心、中试基地等科技成果转化平台,构建 “技术筛选—概念验证—中试熟化—产业对接”的全周期服务体系,解决科研与产业脱节问题,解决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的困境。
强化应用导向的协同攻关模式,激活创新动力源。以应用场景为纽带,形成“需求牵引—联合研发—场景验证”的创新闭环体系,直接将用户需求导入研发设计,提前验证成果转化可行性。通过“揭榜挂帅”“赛马制”等市场化资源配置方式,降低研发风险和成本,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一些应用型大学围绕地方的可再生能源、低碳环保等领域开展“有组织科研”,开展沿海滩涂碳汇监测、现代农业开发等关键技术研究,助力海洋经济新增长极建设,实现“论文写在一线、成果就地转化”。建设逐“绿”智库,为地方政府提供“双碳”战略实施方案和决策咨询,推动地方产业绿色化转型。
锻造实战能力突出的科技攻关团队,筑牢创新支撑体。围绕解决产业关键问题,汇聚基础研究、技术开发和工程应用的高水平人才,以科研实战能力评价人才,以重大攻关任务历练人才,以“技术入股+阶梯分成”激励人才,形成目标同向、能力互补、利益共享的创新共同体,提升关键技术攻关效能。一些应用型大学实施“高素质科研团队建设计划”,通过承担重大科技专项、建设人才特区和优化创新生态,组建新型储能材料、氢能制备与应用、低碳环保技术等多个科研团队,推行“产业教授+科技副总+驻企博士”模式,选派教师担任企业科技副总,实现人才链与创新链深度耦合。
(作者为盐城师范学院党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