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加微信
在全面深化改革中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
2025-01-07 10:01:00  来源:新华日报  作者:尹娟 余雪冰

新发展阶段,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的需要,已经成为秉持人民至上、实现一切为了人民的发展目标的现实体现。“美好生活”所涉及的物质、文化、民主、法制、公平、正义、安全和环境等方面的“需求”,归根到底需要在党的领导下依靠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等“供给”的不断发展来实现。为适应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必须坚持全面深化改革。

经济体制改革要着眼于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全面深化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发展生产力,推进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满足新时代人民美好生活的需要。在全面深化改革中,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就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当前,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实践进入全新的历史起点,着力解决好生产力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提升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就要抓住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关键,充分发挥市场调节与政府调节的功能,形成作用较大的高效市场和作用较大的高效政府有机统一的“双高”格局,使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进而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以高质量经济发展造福人民,提升人民物质生活质量。

政治体制改革要着眼于扩大人民民主。坚持和发展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安排,要不断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支持和保证普通民众通过选举人民代表组成人民代表大会从而行使国家权力。要不断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充分发挥协商民主在实现人民当家作主上的显著优势,保证普通民众进行政治参与的权利。不断推进充满活力的群众自治制度以实现人民当家作主。推进群众自治实现人民当家作主就要全面总结群众自治的基本经验,并将其上升为国家政治制度,从而为扩大人民民主提供制度支撑。还要持续开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制度化、规范化建设,拓展民主形式,畅通民意渠道。全过程人民民主是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最为有效的政治实践。人民民主全过程实践突破了资本主义选举民主的局限,为中国普通民众拓展了行使政治权利的空间。随着政治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人民民主的内容会不断丰富,人民民主的渠道会不断拓宽,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将会得到更为切实的保障。

文化体制改革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高质量地满足人民无形的精神文化需要,必须坚持人民至上,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要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发展具有凝聚力、吸引力和引领力的马克思主义性质的意识形态。立足于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和实践,广泛倡导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文明发展作为文化建设的着力点,从而推动社会文明得到实质性的提升。坚持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双轮驱动和协调发展,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实现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和发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为满足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提供更多优质产品、创作更多优秀作品。

社会体制改革要着眼于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补齐教育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短板需要推进不同区域和城乡教育资源的平衡协调发展,实现更加公平的教育;加快推进教育体制现代化建设,实现教育高质量发展;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高素质队伍赋能教育质量提升;加强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建设,鼓励社会办学,激发全民教育活力。要提高就业质量满足新时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为此,应坚持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完善就业引导调控机制,打造良好就业生态;同时,推动城乡就业服务均等化,推动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化,使特殊群体的就业得到基本保障,从而有效促进就业公平。要完善分配制度。理顺收入分配关系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必然要求,因此必须多管齐下,兼顾初次分配、再分配、第三次分配,进一步重视社会公平问题,缩小收入差距,防止两极分化。此外,还要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增加人民福祉。在养老、医疗、社会救助等方面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强化社会保障兜底功能。最后还要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积极关注人的健康安全需要,实施健康中国战略。

生态文明体制改革要着眼于为人民创造美好的生活环境。加强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事关人民福祉,也是构建美丽中国的重要手段。加强生态体制改革,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人民创造美好的生活环境,需要从发展方式绿色转型、环境污染防治、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等方面着手。人与自然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自然不仅构成人们生存和发展的生活环境,而且为人的生产活动提供物质资料或物质条件。当前,生态环境问题削弱了人民生活的质量,也制约了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为此,一方面我们要改变那种“为生产而生产”“为发展而发展”生产发展方式,给原先生产模式加以生态的限制,加以服务于人的真实需要的限制,推动生产发展方式的绿色转型。按照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走经济高质量发展、人民生活富裕、生态环境优美的绿色发展道路。另一方面,我们要着力解决突出的环境问题,深入推进环境污染防治,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力度,持续满足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的需要。环境问题与人民群众的生活息息相关,安全的生态环境能最大限度保障人民对美好生态需求的满足。基于当前我国面临生态环境挑战,在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路,坚持美好生活、美丽中国与绿色发展方式有机统一,致力于经济与生态同步发展,在为人民群众提供丰裕的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同时,也要为人民群众提供优美的生态产品。

(作者分别为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教授,三江学院党委宣传部部长;本文为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项目“马克思主义人民至上论研究”〈2023SJZDSZ014〉阶段性成果及南京市第八期文化人才培养对象资助项目“中国共产党道德自觉研究”〈23BM8029〉阶段性成果)

(转载需注明来源:江苏智库网)
  编辑:蔡阳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