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创新,新质生产力已经逐渐渗透到教育行业的各个领域。今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对学校思政课建设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始终坚持把学校思政课建设放在教育工作的重要位置,坚持思政课建设与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同步推进,不断开创新时代思政教育新局面。新质生产力的引入对思政教育过程中个性化学习、新型学习体系的构建、教育内容的创新与多样化以及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等内容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把新质生产力理论有机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不断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有针对性地创新优化学科体系、教学体系、话语体系、实践体系,从思维的广度、理论的高度、实践的深度等方面多维推动思政教育工作高质量发展。
以“创新”驱动力勇拓“新阵地”,向“新”而行。思政课作为铸魂育人和立德树人的主要渠道和重要抓手,要充分体现教育形式的创新与内容的丰富性系统性,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的举世瞩目成就为内容支撑,加快构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内容的课程教材体系,紧扣党和国家重大战略部署,使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主题与人才培养的重大历史使命紧密结合,充分发挥激励和教育作用。
要讲清讲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的举世瞩目成就,教育引导青年学生在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的宏大视野中去思考,胸怀“国之大者”,自觉地把个人的前途命运与国家、民族、人类命运紧密地融合在一起,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增强以新质生产力发展推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使命感责任感。
要“开门办思政”,走进现实,走入社会大天地,让青年学生体悟时代变革、感受时代变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为“生动注脚”,用伟大成就的“活教材”和“实景课堂”教育引导师生了解国情民情、增长知识才干、激发挺膺担当,打造实践育人“强磁场”。
以“文化”驱动力创造“新局面”,用“新”促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要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力量根基,讲好新时代故事,重视历史教育,深化国家认同,构建新型学习体系。
坚持思政引领、守正创新,找准文化铸魂的关键点,在落小、落细、落实上下功夫。要把“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思想理念嵌入思政教材;把“厚德载物、格物致知、百家争鸣、实事求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扶正扬善、敬老爱幼”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等核心内容有机融入思政课程;把长征精神、改革开放精神、脱贫攻坚精神等中国共产党人伟大精神以谱系形式生动呈现,赋能思政课教学提质增效。系统梳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历史脉络、实践意义、时代内涵,利用文化持续提升课程思政育人能力,深刻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
要把文化和历史结合起来,引导学生知史爱党、知史爱国,不断深化对我国先进文化和党史的认识,强化对历史规律的把握,活化先进文化的运用,激发起自觉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信心和决心,成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忠实守护者、坚定弘扬者和自觉践行者。
以“高质量发展”驱动力促进“新突破”,以“新”提质。思政课建设要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学科发展规律和人才培养规律,以政治认同、家国情怀、道德修养、法治意识、文化素养为重点,全面提升学生思想政治理论素养,实现知、情、意、行的统一。
要以守正创新推动思政课建设高质量发展为核心要求,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和效果导向,牢牢把握教育的政治属性、民生属性、战略属性,紧扣新时代新征程教育使命,促进学科专业课程与思政教育融会贯通。以“新”提质,突出专业知识与思政元素深度融合,打造品牌活动、推出示范“金课”、培育优质课程资源、产出高水平思政研究成果。要杜绝课程思政“硬融入”,积极打通“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之间的壁垒,打造“行走”的思政课堂,让思政课与现实紧密结合、与实践充分互动、与时代同频共振。充分运用情景展示、课堂辩论、课题研讨、小组研学等方式,创新课堂教学方法,讲好“关键首课”,讲活“精品优课”,讲深“拿手金课”,着力在“融入”和“转化”上下功夫。统筹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线上线下,积极构建课堂教学、课外实践和虚拟仿真在内的“三维一体”的教学体系,提升育人效力,提高育人能力,激发育人活力。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赋能思政课改革创新,让视野“宽”起来,让内容“活”起来,让教学“动”起来,要善于在事实讲述和理论阐释中引入适度的网络流行话语,让思政课真正成为一门有“温度”、有“热度”、有“深度”的课程。
以“人才”驱动力培育“新动能”,向“新”发力。思政课教师要紧随时代步伐创新发展,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输入性和启发性相统一、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要紧紧抓住教师队伍“主力军”、课程建设“主战场”、课堂教学“主渠道”,不断增强思政课的导向性,做到“因势而新”;增强思政课的针对性,做到“因时而进”;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做到“因事而化”。思政课教师要充分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勤学笃行、求实创新、躬耕不辍,强化理论培训和实践素养研修,不断提升自身专业素养、师德修养、育人能力,增强思政课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思政课教师要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让思政课变得“有知有味”,让理论在流量中火起来,让思想在点击中亮起来,推动思政课“动起来”“活起来”“热起来”。思政课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当下的热点难点问题,帮助他们在大是大非问题上保持清醒头脑和正确认识,让“真懂、真信、真讲、真研、真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成为广大学生的共同价值追求,将思政课打造成一门常讲常出新、常听常入心的“金课”。
加强思政课教师队伍的源头建设,健全突出教学优先的评价体系,完善教师保障机制,坚持协同联动,聚集构建思政格局的整体合力。加强思政课教师队伍后备人才培养工作,多措并举配齐建强思政课教师队伍。鼓励教学名师、劳动模范、先进个人等优秀群体进课堂,培养和造就一批重品行、有情怀、讲大局的思政教师队伍,争做“经师”和“人师”相统一的“大先生”。
(作者为南京财经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江苏现代财税治理研究院首席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