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为新时代全面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突破方向,推动生产力高质量发展,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传媒业是社会进步的记录者和见证者,也是社会进步的推动者和引领者。如何运用新技术深化传媒变革,创新做好新质生产力传播,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注入传播动能,已经成为当前传媒行业共同面对的时代命题。
紧跟时代,拥抱前沿新技术
近年来,以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新技术与数智化机器设备、数智化劳动者、数字基础设施、海量数据、算力等新要素紧密结合,构成了新质生产力的崭新形态。尤其是大数据和人工智能与传媒产业自身发展紧密相关,是传媒业自身发展的加速器。把准这个时代脉搏,传媒业就抓住了行业变革、创新发展的契机。
持续聚焦科技创新。回望过去一个多世纪以来的传播变革,新技术一再重塑传媒业的景观和生态,媒介形式经历报纸、广播、电视、网站以及移动端多种平台的变革,内容产品则长期以来几乎由专业机构垄断全部生产,逐步变为近些年由专业机构、普通网民和相关部门等共同参与生产。尤其是快速发展的人工智能技术,展现了自动化内容生成和生产的崭新场景,传媒生产动能再次被释放,传播方式、质态、逻辑正在发生颠覆式改变。放眼当下,专业媒体机构正在争相拥抱人工智能:自动写稿、自动生成图片和视频的技术等让新闻采集与制作效率大幅提升;互动技术的发展让受众获得更多的可见度和参与度;个性化定制让新闻内容更加丰富、推送更加精准……媒体机构还因地制宜发挥所长,推出“媒体大脑”“智媒云”等自动化系统,在内容生产和传播、选题策划和评估、视觉设计和制作、文本审核和校对等全流程中注入人工智能技术,进行全员、全程、全面转型升级。媒体机构与科技公司合作逐步深入,随之而来的是技术与传播的界限正在模糊化、发展更加一体化。应当看到,新技术的应用不是一次技术改造就完成的,还要历经不断迭代更新的过程,对此我们要始终保持开放的态度。
大力推进队伍建设。人才是新质生产力形成的核心要素。在加快形成传媒新质生产力的过程中,除了要求从业人员掌握必备的传统技能,还要求全员强化数字化思维,推动形成以人才为主导的创新型传媒生态。媒体要大力推进人才队伍建设,培养能够创造新质生产力的战略型人才、能够熟练应用新型生产资料的应用型人才、推动新质生产力实现价值变现的创新型人才,真正发挥人才“第一资源”作用。
系统构筑制度保障。人的作用有效发挥、技术的功能充分释放,离不开制度的保障,离不开深化媒体运营体制机制的改革。进一步调整传媒生产关系。当前,传媒业内新质生产力运用与生产关系调整尚未做到同步适配,在这方面需要引起充分重视。对于新技术的采纳,不是简单解决媒体生产传播中的某一项具体技术问题,而要有系统性、协同性思维,及时有效地调整完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这样才能实现优质生产要素的顺畅流动和高效配置,更好地激发与技术变革相适配的动力和活力。
赋能发展,讲好实践新故事
新质生产力是代表新技术、创造新价值、适应新产业、重塑新动能的新型高质量生产力。当前,各地区、各行业正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传媒机构应当以创新的思维和手法,讲好新质生产力在基层一线火热实践的故事。
以专业化为追求,准确传递前沿知识。我国明确提出,发展新质生产力要聚焦“8+9”产业,其中新兴产业主要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新能源汽车、绿色环保、民用航空、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等8个领域,未来产业主要聚焦元宇宙、脑机接口、量子信息、人形机器人、生成式人工智能、生物制造、未来显示、未来网络、新型储能等9个领域。这些产业概念伴随大科学时代的来临,对于大众而言需要有一个认识和接受的过程,需要传媒机构进行专业化的知识归集和普及。传播产品应当把新的知识、信息、理念以及生动的企业实践故事进行二次加工,以广大受众看得懂、听得清、学得进的方式进行广泛传播。在这方面,我们应当尊重规律、回归常识、回应关切,激发广大受众的创新意识,营造全社会的创新氛围。
以智能化为支撑,创新提供应用场景。创新传播形式为受众提供场景感的产品,可以让受众更容易也更愿意接受新的信息。近年来,不少媒体利用重大会议和主题报道的机会,推出AI数字主播、AI有声海报等智媒产品,让严肃的政经议题有了更多场景化、具象化的呈现形式,与受众形成融入情感的强互动,有助于受众对于公共政策的理解和支持。当然,场景化的传播不局限于媒体既有的传播渠道,可穿戴设备、智能家居、智能汽车等媒介载体也为传播提供了可能性,成为媒体在传播渠道方面的突破方向。与此相适应,媒体还应重构与这些新应用场景相适配的话语体系。平等交流的态度、平实生动的语言、感情真挚的叙事,对于新传播范式而言都必不可少。
以系统化为考量,科学设置传播议程。在生产力发生质变的同时,传播环境也在经历显著的变革,信息、观点和情绪不时出现“合流”。为此,媒体应当提供更加系统化的传播,提升议题的设置水平。在深度嵌入国家和地方治理体系的过程中,媒体机构要通过技术带来的互动便利性,分析受众情感和需求,推动共识形成、提升治理效能、助力社会整合。智能媒体作为嵌入社会结构的基础设施,还可以搭建区域化的数据模型,为公共政策的制定提供精准的数据支撑、信息反馈和效果评估。在这方面,主流媒体创新的方向是利用好智能技术,通过议程设置,行使社会动员的职能,更好地凝聚人心、倡导价值、形成共识、推动共建。
强化担当,展现传播新作为
新质生产力正在加速从纸面走向地面,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统筹规划、全方位系统推进。持续为新质生产力注入传播动能是传媒机构的使命担当,为此我们需要重点处理好几组关系。
兼顾“新”与“旧”。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是简单否定或放弃传统产业,而是统筹推进传统产业升级、新兴产业壮大、未来产业培育。未来产业正把经济发展越来越多地带入“无人区”,每一项前沿技术的应用都有可能伴随着不确定性,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道路注定机遇与挑战并存。媒体机构要正视这种不确定性,无论是自身拥抱前沿新技术还是讲好新质生产力在各行各业的创新故事,都需要辩证把握“坚持”与“改变”、“本来”与“未来”的关系。
平衡“内”与“外”。发展新质生产力,要及时将科技创新成果及时应用到具体产业和产业链上,包括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应当看到,受大国博弈、地缘政治竞争等因素影响,国内相关产业的发展也一直受到国外同行和国际舆论的密切关注,有的领域甚至已经面临来自不同方面的歪曲解读和刻意打压。因此,在对新质生产力进行宣传报道时,我们要注意把握时度效,既要坚持实事求是做好内容传播,又要掌握分寸、注意话语,防止相关报道产生不良影响。
统筹“技”与“责”。媒体通过传播产品提升受众人工智能素养的同时,媒体从业人员自身同样要提升认知水平,主动探索人工智能的运作原理、规律、应用场景以及风险挑战。媒体在积极应对新技术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的同时,更需要强化社会责任感,坚守主流价值、维护公共利益,对于技术风险和伦理威胁保持反思。传播技术的革新进步从来都是以人为本的,都应当致力于增进人类的尊严和福祉。发展传媒新质生产力,要求我们自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确保各类新技术牢牢操之在我,始终为民造福。 (作者单位: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