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对“Z世代”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的百年大计。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要“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面对新形势新任务,“Z世代”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要面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创新发展,回答好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尤其要注重立足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向世界积极阐释和回答世界之问。为此,应进一步优化话语转向,运用好国际视野新思维,应对好国际传播新挑战,实现好国际认同新目标,加快提升中国话语的国际传播效能。
国际视野是“Z世代”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转向的新要求。更好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必须拓展国际视野。从教育对象来看,当前我国思想政治教育面向的主体被称为“Z世代”(1995年至2009年之间出生的人群),互联网和相对多的跨文化交流经验让他们能够以一种更为自信的态度向世界发声。从教育目标来看,我们要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培养更多兼具家国情怀、国际视野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这也是建设教育强国的核心课题。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借鉴再生力,必须拓展国际视野。从纵向上看,我国思想政治教育一直注重批判性借鉴各国思想政治教育有益的经验和成果,不断提升推进自身的创新发展,同时不断助推人类文明发展。从横向上看,我国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在更广视角、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加强与世界各国的交流交融,探索构建起更加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必须拓展国际视野。引导“Z世代”学懂弄通悟透“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等论断,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在教育教学中,我们要在贯通中西的国际视野下,以生动的现实案例讲好中国革命、建设与改革的生动故事和深刻道理,增强大学生对“四个自信”的价值认同。
国际传播是“Z世代”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转向的新挑战。一是各种错误社会思潮的冲击。“Z世代”大学生是最容易接受新事物的群体,是西方社会思潮极力争取的对象。历史虚无主义、新自由主义、消费主义等西方社会思潮通过各种方式在校园中渗透和侵蚀,模糊青年的价值认知、降低青年的情感认同、消解青年的道德意志,给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较大挑战。二是“中国见顶论”虚假叙事的炒作。近年来,一些西方学者和媒体围绕“中国经济衰退”议题展开新一轮炒作,并炮制出所谓“中国见顶论”,质疑中国经济发展成就,试图唱空中国。我们要认真思考,如何通过生动而具体的话语内容引导学生深刻把握新时代伟大成就,基于全局角度和人民立场审视发展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以有力的舆论反击回应这轮攻势。三是世界多元文化差异的阻隔。文化是人类社会生产生活的产物,世界各民族区域的文化具有强烈的民族性和主体性。随着当代中国价值的传播范围、传播领域和传播层次不断拓展深化,中国话语内容和叙事方法面临的多元文化差异也愈加鲜明。这需要我们胸怀世界,站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高度,贡献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独特的话语智慧和话语方案。
国际认同是“Z世代”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转向的新目标。创新叙事话语,从理论话语转向现实话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讲故事是国际传播的最佳方式。我们要善于创新叙事话语,以中外共通的情感和共同的利益关切作为切入点,构建“Z世代”看得懂、听得进的话语叙事体系,激发“Z世代”青年的情感共鸣,让他们自觉成为讲好中国故事的“主力军”。例如,扬州通过讲好人与鹳“双向奔赴”的生态故事,获得世界各地网民的点赞和评价,温暖了全世界。应用先进技术,从传统方式转向数字赋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重视技术创新,在可视化呈现、互动化传播上做文章,用网友喜闻乐见的方式,使正面宣传的用户规模不断扩大、用户黏性不断增强。”例如中央广播电视总台CGTN西语频道推出纪录片《我们的田野:拉美青年蹲点记》,以融通中外的叙事逻辑展现了新时代中国的乡村振兴成果,为拉丁美洲的城乡发展提供了宝贵借鉴,获得全球观众的关注,成为跨文化传播的经典案例。我们要进一步加强对5G、AI、VR等不同领域先进技术的综合运用,加大短视频、微纪录片、直播等可视化产品生产力度,提高传播表现力、感染力。突出以文化人,从文化差异转向文化共融。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向世界阐释推介更多具有中国特色、体现中国精神、蕴藏中国智慧的优秀文化”。近年来,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依托全国鲁班工坊建设项目和江苏省首批郑和学院建设项目,让“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扬州工”精神在世界文化版图留下中国印记。
(作者为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本文为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项目“高职院校‘大思政课’建设现状与体系构建研究”〈2023SJZDSZ012〉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