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文化思想为进一步建设文化强国、践行新的文化使命提供行动指南。高校作为人才培养和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阵地,必须在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上担使命、展特长,坚持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积极鼓励学生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推进校园文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协同并进。
增强文化认同,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传承。中华五千年孕育的优秀传统文化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广泛的群众基础和强大的生命力,是中华民族亘古不变的精神力量,是中华文明闪耀于世界东方的生动剪影,更是我们中华儿女自信自强的深厚底气。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首次明确提出了“两个结合”的重大论断,并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突出强调“‘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高校应以实现学生全面发展为出发点,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资源贯穿立德树人的全过程,在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同时持续增进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论认同和情感认同,引领大学生从中追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极为丰富的思想源泉,深挖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思想精髓,并将其创造性地转化为同现代社会相协调的文化精神。
坚定文化自信,厚植时代新人的家国情怀和民族精神。文化是国家、民族的灵魂和根脉;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离不开强大的文化自信。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文化自信是建立在爱国基础之上的,爱国是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底色,也是塑造文化自信的最好抓手。当代大学生作为青年一代的主力军,国家未来发展的中坚力量,理应有青春蓬勃的朝气、积极向上的精神、抗击逆境的勇气、心系国家的情怀。家国情怀是青年学生的立德之源,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就是要用文化融入和浸润的方式厚植家国情怀,坚定学生的理想信念和文化自信,树牢民族复兴有我的责任担当。要引导青年学生树立高远志向,将实现个人梦想与中国梦强国梦相联结;历练敢于担当、不懈奋斗的民族精神,切实将人生价值体现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奋进实践中。这既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和凝练时代价值的体现,也是引领当代大学生坚定正确的人生方向和培育时代新人的必由之路。
讲好中国故事,助力意识形态教育和高校文化建设。高校承担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要发挥意识形态工作在培育时代新人中的主导作用,坚决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弘扬奋进新时代的主旋律,讲好正能量的中国故事。讲好中华民族故事需要抓住一条主线,即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通过构筑思想长城,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发展,大学生接收信息、学习知识的渠道日益多样性、多元化,高校应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常态化纳入日常教育实践活动中,从历史进程和时代大势中梳理提炼蕴含中华民族精神和时代主旋律的教学素材,将各族人民正在书写的奋进故事、正在进行的伟大变革、取得的历史性成就,作为学生思想教育的宝贵资源,讲好中华民族反对侵略、团结抗争的革命故事,守望相助、团结进步的建设故事,凝心聚力、团结奋斗的发展故事。同时,构建网上网下一体、内宣外宣联动的主流舆论格局,创新媒体融合方式,在共建共享中形成特色鲜明、格调高雅、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在实践中不断强化校园精神文化建设。
传播中国声音,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国际影响力。当今世界正处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各种思想文化的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进一步凸显了文化软实力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战略地位,而国际传播已成为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让世界增强对中国真实、立体、全面的了解,有利于更好地传播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提高我国在世界文化格局中的定位,增强中华文化在国际社会的吸引力和影响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高校应将自身办学优势转化为国际传播效能,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和现代信息技术,精心构建对外话语体系,让青年一代都能参与到讲好中国故事的实践中,助力学生发现传统文化、乡村振兴、科技发展等中国故事,帮助其通过文字、图片、视频等形式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将当代中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观念贯穿于国际交流和传播之中,展示中国历史底蕴深厚、各民族多元一体、文化多样和谐的文明大国形象,为营造于我国有利的国际舆论环境贡献青年智慧和力量。
大学生承载着国家和民族寄予的厚望,必须坚定文化自信,争做昂扬进取、守正创新、面向未来的中华文明建设者。中国故事需要年轻一代来讲,年轻一代的中国故事也一定更精彩。高校要培育更多能讲述中国故事、能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的国之栋梁,扬文化自信之帆,助民族复兴之梦。
(作者单位:常州大学外国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