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保障”。商业文化反映了商业活动中蕴含的文化观念和行为规范,对其进行梳理与研究,有利于以新思维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商业发展规律。
长江是中华文明的摇篮,也是现代文明的中心。它不仅见证了中华文化的盛衰与复兴,也见证了沿线商业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可为中国式现代化江苏新实践提供理论与实践意义。
长江商文化呈现四大鲜明特色
长江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促进了沿线商业活动的兴起和发展。从古至今,长江商文化主要呈现四点特色。
传承性。江苏地理优势显著,为古代商业活动发展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借助“江运交汇”的地理特征,江苏地区涌现一批极具商业化的城市,催生了丰富的传统商业文化。在儒学传承与文化教化方面,明清时期江南地区的商人重视教育事业,在此修建许多书院,形成“亦商亦儒,亦儒亦商”的文化特征。在园林文化方面,扬州的园林多由盐商承建,形成独具特色的文化底蕴。
时代性。随着中西方文化的碰撞与交流,长江商文化也发生明显变化。无锡的荣氏兄弟在用企业管理知识经营公司时,不忘用传统的儒家道德理念经商;曾在江苏开厂的近代著名棉纺业家穆藕初,以引进和推行泰勒的《科学管理法》著称,并主张用传统儒家思想唤起我国商人的“天职”观念。
创新性。随着西方商业文化的传入,一些传统思想难以在强调竞争的市场经济下存活。因此,文化创新极为重要。1895年,张謇在论述变法与中国商业发展之际,就提出应该改变原先商业思想中过于强调和气的传统,主张学习欧美、日本商业思想中积极竞争的态度。
开放性。近代人士在学习西方知识之际,经历从赞叹西方文化的优越性,转向寻求东、西方文化的和谐互存。戊戌变法期间,张謇曾赞叹西方商业活动、文化的繁荣与优越。后来,随着他对中西文化的深入了解,便重新作了一些分析,认为“上溯三代,旁考四洲”。
长江商文化助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江苏新实践
深挖长江商文化的历史底蕴,为中国式现代化江苏新实践奠定文化底色。长江商文化呈现出的鲜明特色,启示我们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江苏新实践中,始终植根于中国文化的土壤。要深入挖掘沿江区域的商业传统、商业伦理和商业智慧;系统整理长江商文化的历史文献和档案资料;加大对长江沿线商业历史遗存、传统商业街区、老字号等的保护力度。
强化长江商文化的理论研究,提升中国式现代化江苏新实践的理论自觉。长江商文化的内涵十分丰富,融汇诸多学科的知识理念。在梳理其发展脉络的基础上,推动经济学、历史学、文化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的交叉融合;运用不同学科的理论知识、从不同学科的角度,解析长江商文化的内涵和外延,进而提升中国式现代化江苏新实践的理论自觉。
重视长江商文化的实践应用,打造中国式现代化江苏新实践的特色文化品牌。要借助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契机,培育发展文化创意、数字文化、旅游演艺等新型长江商文化业态;利用丰富的文化资源、先进的生产技术与人才培养的优势,实现长江商文化产业与旅游业、科技业、制造业等相关产业融合发展;深入挖掘长江沿线老字号、特色商品等品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将其纳入长江经济带与长江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中。
提高长江商文化的传播力和影响力,助力中国式现代化江苏新实践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当前,数字技术的迅猛发展,为长江商文化的传播提供了新的平台与机遇。在文化传媒方面,要充分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打造长江商文化传播的新媒体矩阵;建设长江商业文化主题网站、数字博物馆等。在国际交流方面,可通过举办国际论坛、展览展示等方式,向世界讲述长江商文化的精彩故事;定期邀请国内外专家学者和企业代表共同探讨长江商文化的内涵和价值,以提升其在国际上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作者分别为扬州大学原副校长、长江文化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长江文化研究院助理研究员;本文系2024年度江苏省重点智库长江文化研究院课题“近代长江商业文化研究——以江苏为中心”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