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加微信
推动“两淮盐业”历史遗迹联合申遗
2024-10-22 09:45:00  来源:新华日报  作者:黄 杰

江河海交汇使江苏长江以北地区凭借丰富的海盐资源、先进的生产技术和便利的交通网络,在历史上就成为重要的产盐区和集散地,到明清时期,更是有“两淮盐赋实居天下诸司之半”的美誉,为国家的经济稳定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资金支持。

两淮盐业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与长江文化、运河文化、淮扬文化、江海文化、楚汉文化等地域文化的相互交融中,创造出独特的文化景观。随着文化遗产保护意识的增强,推动江苏境内的两淮盐业历史遗迹联合申遗具有重大意义。

两淮盐业历史遗迹的价值

从历史价值角度看,在古代,盐与粮食一样与百姓生活最密切,同时也是国家重要的战略物资和财政收入来源。两淮盐业历史可追溯至数千年前,见证了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结构的演变以及不同时期的政策导向对盐业的影响。从早期简单的制盐工艺到后来复杂且规模化的生产,完整地呈现出一部盐业发展的“活历史”。

从文化价值角度看,两淮地区具有丰富的盐文化内涵,形成了独特的盐文化习俗、信仰等。如与盐业相关的祭祀活动,祈求盐业生产顺利、盐运平安等;还有一些因盐而兴起的民俗节日传承至今,成为当地文化的重要标识。

两淮盐业具有申遗的基本条件

历史遗迹相对完整。部分盐场遗址保留了古法制盐的工具、设施等,能让人们直观感受古代制盐的工艺流程。一些盐运河道、古码头虽然历经岁月,但仍保留了基本轮廓和关键结构,为研究古代盐运体系提供了基础。

具备保护意识和机制。两淮盐业所涉地区政府和相关部门已经制定一系列针对盐业历史遗迹的保护法规和政策,对遗迹进行划区保护、定期修缮维护等工作,并积极开展对盐业历史遗迹的宣传工作,吸引社会各界力量参与到保护工作中来,为申遗奠定了良好的群众基础和社会氛围。

推动两淮盐业申遗的重要意义

有利于保护两淮盐区历史文化遗迹。两淮地区盐业生产历史可追溯至数千年前,从早期的煮海为盐到后来的晒盐等技术变革,遗迹中留存的盐灶、盐田、盐仓等遗址,是这一演变过程的实物见证,通过申遗强化该区域遗产保护意识,加大历史遗迹考古力度。

有利于传承和弘扬两淮盐业文化。申遗过程中的文化传播,能让当地居民重新认识和珍视本土文化遗产,增强文化自豪感和归属感。申遗可促使该地区更加重视盐业历史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加强对盐业历史文献、文物、传统技艺等的收集、整理和研究。另外,可通过举办国际盐文化活动等,向世界展示中国悠久的盐业文明和丰富的文化底蕴。

有利于促进两淮地区社会经济发展。两淮盐业联合申遗行动将极大提升两淮盐业历史遗迹的知名度,吸引国内外游客前来观光游览,可围绕遗迹开发旅游线路、打造旅游产品,带动当地餐饮、住宿、交通等相关产业发展,创造就业机会,促进当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推动两淮盐业联合申遗的几点建议

加强两淮盐业考古研究与资源普查。对两淮地区与盐业相关的遗址、遗迹进行全面、系统的考古发掘,进一步明确其历史年代、布局、功能等信息,为申遗提供坚实的学术支撑,同时对两淮盐业历史遗迹开展详细的资源普查,建立详细的资源数据库。

加强两淮文化遗迹保护规划与修复。根据遗迹的特点和价值,制定科学合理的保护规划,明确保护范围、保护措施和保护责任,加强对遗迹周边环境的整治和保护,改善周边的生态环境和景观风貌,使遗迹与周边环境相协调。

加强两淮盐业价值阐释与文化传承。成立两淮盐业史研究院,组织专家学者对两淮盐业历史文化进行深入研究,挖掘其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科学价值,出版相关的学术著作和研究报告,为申遗提供理论支持。

加强两淮盐业资源整合与联合申遗。以扬州、盐城、连云港、南通、泰州、淮安等为代表的两淮盐业城市应加强合作,共同推动申遗工作。建立跨区域的协调机制,统一规划、统一部署,形成申遗合力。同时,要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学习借鉴国际上的先进经验和做法。

(作者为长江文化研究院副院长、扬州大学中国大运河研究院执行院长;本文系中国大运河研究院课题“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体制机制研究”〈编号:DYH202401〉阶段性成果)

(转载需注明来源:江苏智库网)
  编辑:蔡阳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