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加微信
聚焦“水韵江苏”建设文物主题游径
2024-10-22 09:44:00  来源:新华日报  作者:宋桂杰 光晓霞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在文化建设方面作出全面部署,明确提出要聚焦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为推动新时代新征程文化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文物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珍贵财富,也是高品质的旅游资源。江苏锚定文化强国先行区,推动文物保护利用融入中国式现代化江苏新实践,赋能旅游高质量发展。根据《关于开展中国文物主题游径建设工作的通知》的工作安排,“十四五”期间试点建设3至5条中国文物主题游径。江苏文物资源丰富,有不可移动文物2万余处、可移动文物280余万件。日前,江苏省公布第一批十大文物主题游径,与长江、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衔接,聚焦陆海交汇点、江河交汇区域,涉及江南文化、楚汉文化、秦淮文化,重点关注新四军东进北上抗日革命文物、淮盐文物的挖掘,以及张謇实业救国精神的弘扬。

文物主题游径建设是一项旨在保护和利用文物资源,促进文旅融合发展的项目。江苏如何围绕主题挖掘、价值阐释和创新利用,梳理遴选相关资源,打造游径线路,赋能“水韵江苏”文旅高质量发展,实现文化资源利用可持续性、文化传承与旅游开发融合发展的“江苏示范”,是当前需要回答好的一个重大命题。

健全系统性保护和活态传承机制,实现保护利用的“江苏实践”。文物主题游径的建设需要整合不同类型的文物资源,健全文化遗产价值内涵挖掘阐释和活态传承机制,并与大运河、长江等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衔接,深化文物主题游径建设,不断活化文物资源,赋能旅游高质量发展。如江苏“新四军东进北上”革命文物主题游径,依托沿线革命旧址和纪念场馆资源、深化革命文物研究阐释、促进党史军史研究成果转化、创新革命文物保护利用手段、搭建融媒体宣传矩阵等方面深化合作,打造推介一批红色旅游精品线路和融合发展示范项目,共同传承弘扬“新四军”光荣革命传统。

建立协商机制和资源整合平台,凸显文旅产业发展“江苏特色”。在文物主题游径的建设中,涉及多个部门和地区的合作,建立有效的协商机制和资源整合平台是关键问题。在确保文物本体及其周边环境的历史真实性、风貌完整性、文化延续性得到保护的前提下,通过开放利用来提升文物的社会价值和经济效益,凸显文旅产业发展“江苏特色”。健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机制、文化和科技融合协同创新机制,推出更多文旅新业态、新场景、新体验,激发有潜能的消费,探索文旅融合新模式。

建设主题挖掘与价值阐释体系,探索为民惠民“江苏路径”。文物主题游径的建设需深入挖掘文物背后的历史文化价值,通过实物实证等方式提高展览展示水平。民生共享成为文化强国先行区文物资源供给模式之一,通过文明探源引流和文脉传承延伸相结合,可更有效地推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创新利用与业态发展,打响“水韵江苏”品牌。数字赋能文化产业发展是当下世界经济发展趋势,也是文化产业走向国际化、现代化的必然方向。以建设“文物主题游径”项目为依托,数字化赋能文旅项目,实现跨区域互补、跨江融合、南北联动;全链数字成为文化强国先行区创新利用与业态发展新模式。深入推进文旅融合发展,推出研学旅游、自驾露营旅游等更多新场景、新形式的体验。坚持用文化的理念发展旅游,并进行不断创新。

坚定文化自信、担当使命、奋发有为,江苏以实际行动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先行区,通过多渠道、多媒介持续进行宣传推介,多元展示“水韵江苏”独特魅力,奋力为建设中华文明作出应有贡献。

(作者分别为扬州大学长江文化研究院、苏中发展研究院教授,大运河遗产保护管理办公室交流合作处处长、文物博物副研究馆员;本文系2024年度江苏省重点智库长江文化研究院课题“文化强国‘先行区’引领的江苏文物主题游径建设思路与策略研究”〈编号:CJY202402〉的阶段性成果)

(转载需注明来源:江苏智库网)
  编辑:蔡阳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