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积极培养传承人,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绽放出更加迷人的光彩。中华饮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饮食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饮食类非遗”)是长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地域文化和独特的地方情感。
当前,随着大众对美食关注度的持续提升,饮食类非遗也被不同利益主体赋予社会、经济、文化等多重价值,承载着重要的历史和时代使命。
解码饮食类非遗文化基因,讲好“有滋有味”的江苏故事。饮食类非遗之所以能承续至今,是其具有独特的文化基因和情感故事,解析、激活与阐释其蕴含的文化基因,是饮食类非遗系统性保护传承与创新的基础工作。首先,挖掘饮食类非遗的核心基因,建立长江江苏段饮食类非遗基因数据库。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提取与解析饮食类非遗的基因元素,构建饮食类非遗基因数据库。其次,激活并解码饮食类非遗基因,领略江苏千年文脉。长江沿线区域形成不同的饮食文化基因要素序列,厘清长江江苏段饮食类非遗的内在生成逻辑和个性化特征,激活并阐释饮食文化基因谱系,通过饮食文化讲好“有滋有味”的江苏文化故事。
创新饮食类非遗消费场景,品味“烟火雅致”的苏式生活。饮食类非遗保护传承与创新发展要不断创设新场景,让人既能感受舌尖上的苏式“烟火气”,也能体味休闲雅逸的苏式“文化味”。一要推进饮食类非遗融入景区、度假区、民宿、博物馆等空间,以图片、实物、场景等不同方式,突破时空限制,拓宽非遗美食体验空间。二要利用非遗馆、非遗传承体验中心、非遗工坊等非遗场所,打造可观、可赏、可消费的饮食类非遗共享文化空间,感受非遗活态魅力。三要开发饮食类非遗创意产品与新业态,将饮食元素与现代创意结合,与研学、康养、体育等业态相融合,打造最具烟火气的“长江非遗美食带”,促进消费提质升级。
增进饮食类非遗价值认同,厚植“人文江苏”的家国情怀。饮食文化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江苏地方饮食是地方认同感和文化归属感相互交织的场域。为此,首先应满足多元主体利益诉求,共创共享非遗价值成果。精准分析生产者、消费者、地方政府和媒体等主客体差异化价值诉求,研判新时代饮食类非遗的消费与生产转向,推进饮食类非遗与现代生活、产业发展相融合,形成非遗美食生产主体的自发响应与文化创新发展机制,实现饮食类非遗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其次,构建饮食类非遗的传播矩阵,凝聚文化认同和家国情感。
挖掘和激发长江江苏段饮食类非遗的时代价值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开展三方面工作。一是要深入开展饮食类非遗的系统调查工作,构建饮食类非遗名录体系。我国已构建十大类四级非遗名录体系,饮食类非遗主要集中在传统技艺类,没有专门名录。除了对入选名录中的饮食类非遗保护利用现状进行分类调查外,还要深入挖掘、整理与保护散落于乡村、街巷等濒临消失的饮食类非遗,并基于饮食文化基因谱系,编制饮食类非遗名录体系,推进饮食类非遗数字化建设工程。二是要把握饮食类非遗的时代之变,培育饮食类非遗产业集群。饮食类非遗最大的优势是活态性,要准确把握新时代饮食类非遗生产与消费转向的趋势,推进非遗更好地融入地方经济发展和百姓生活中。长江江苏段黄酒、绿茶、糕点、汤包等饮食类非遗在工艺流程、内容呈现等方面较为趋同,需要加强市域、县域之间的非遗合作力度,避免同质化竞争,培育一批特色非遗产业集群和非遗品牌。三是要推进饮食类非遗与旅游的深度融合,拓展江苏文旅高质量发展的路径。文旅融合是推动饮食类非遗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有效路径,通过旅游促进非遗的市场转型、价值拓展、生产转向与产业链延伸。深化非遗与旅游要素融合,推出一批类似镇江醋文化博物馆、扬州中国淮扬菜博物馆、无限定空间非遗进景区等特色项目、文化场馆、美食节庆、美食街区,形成饮食类非遗与旅游的创新合力,协同发展,营造非遗与旅游共生的文化生态圈。
(作者单位分别为长江文化研究院、扬州大学旅游烹饪学院;本文系2024年度江苏省重点智库研究课题“江苏长江沿线饮食类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研究”〈编号:CJY202407〉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