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加微信
深刻把握精髓要义和实践要求
2024-12-11 10:49:00  来源:新华日报  作者:王永贵

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习近平文化思想立意高远、逻辑严密、博大精深,标志着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表明我们党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达到了新高度,为新时代新征程开创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新局面提供科学指南和根本遵循。

深刻领会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思想精髓,增强学习贯彻的思想自觉行动自觉。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是核心命题。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关乎党的执政地位,关乎国家的根本利益。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和文化安全,必须坚持和加强党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全面领导,牢牢掌握文化工作领导权主动权话语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根本立场。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人民立场是贯穿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鲜明主线。习近平文化思想来自人民、为了人民、造福人民,深刻回答了文化建设为了谁、依靠谁、成果由谁共享、成效由谁评价的根本问题,彰显出真挚深厚的人民情怀。坚持“两个结合”是根本要求。“两个结合”是中国共产党人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宝。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行,关键在于“两个结合”,一旦马克思主义离开了本国具体实际,马克思主义就会成为教条、“本本”;一旦马克思主义离开了本国历史文化沃土,马克思主义就失去了生机和活力。但是,二者的“结合”不是“拼盘”,不是简单的“物理反应”,而是深刻的“化学反应”,筑牢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文化根基,为新时代文化建设提供了方法指引。坚定文化自信是精神特质。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或民族对自身文化的作用、生命力、创造力和影响力的认同和信心。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把文化自信和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并列为“四个自信”,强调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只有坚定文化自信,高扬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才能获得坚守的从容、奋发进取的勇气、创新创造的活力,才能让国家和民族的精神大厦巍然耸立。

深刻领会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大意义,切实做到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从理论创新看,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新境界。习近平文化思想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系统研究并回答了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重大课题,科学总结新时代党领导文化建设的实践经验,形成了“九个坚持”“十四个强调”“两个结合”“七个着力”等原创性理论成果,既有文化理论观点上的创新突破,又有文化工作布局上的部署要求,明体达用,体用贯通,极大地拓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广度与深度,赋予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以新的生命力。从实践引领看,为新时代文化强国建设提供行动指南。理论来自实践,也必将推动实践变革。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始终把文化建设摆在治国理政突出位置,作出一系列重大部署,明确了新时代文化建设的路线图和任务书,推动文化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文化强国建设迈出坚实步伐。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行动指南和根本遵循,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锚定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目标,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从国际视野看,为推动人类文明发展进步贡献思想智慧。在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科学指引下,中国始终倡导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强调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包容超越文明优越,旨在为繁荣世界文明百花园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

深刻领会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实践要求,奋力开创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新局面。坚持党的文化领导权,自觉担负起新时代的文化使命。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已进入关键时期,在砥砺奋进的历史节点上,必须更好担负起新时代的文化使命,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强大精神力量和有利文化条件。聚焦体制机制改革,推进文化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从文化自信走向文化自强,要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要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的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的战略部署,构建与中国式现代化相匹配的文化发展格局;要因地制宜发展文化新质生产力,创造更多熔铸古今、汇通中西的文化成果,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在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今天,要尊重世界文明的多样性,以海纳百川的博大胸怀,更加广泛地开展同各国的文化交流,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借鉴世界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在兼收并蓄、博采众长中丰富和发展中华文化;同时也要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

(作者为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带头人)

(转载需注明来源:江苏智库网)
  编辑:蔡阳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