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质”计:
因地制宜夯实数字经济底座
数字经济发展和数字化转型创新是新质生产力理论落地的重要途径和抓手,数字经济的发展程度和水平也是检验一个地区新质生产力发展程度的重要方面。我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区的社会结构和产业特色不同,资源禀赋各异,数字经济的发展进程也不相同。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要弄清楚数字经济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中的重要作用,并在此基础上结合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和产业特色,夯实数字经济底座,探索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创新途径和举措。
要充分认识到,发展新质生产力不能只局限于经济领域,更不能狭义地理解为针对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发展,而是要在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的同时,兼顾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发展,用数字技术和场景的创新引领社会的全方位高质量发展。把握好“顶天”和“立地”的格局定位。“顶天”就是要将自身的转型发展和地区乃至国家的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紧密结合起来。“立地”就是要紧贴实际发展所需,立足既有优势和特色,以适度超前的规划统领,推动资源的高效整合与利用。
(姚建明,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企业创新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中国人民大学国企改革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数字经济产业创新研究院院长)
转“型”计:
建强新型工业化“主阵地”
新质生产力要求以科技创新加快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通过以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等为核心的新领域、新赛道、新模式,增强发展新动能,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实现“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愿景。当前我国经济继续处于稳定恢复和转型升级的关键期,经历着经济结构与运行模式根本性转变的蝶变过程。发展新质生产力,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我国产业发展必须迈上中高端,要从劳动密集型向资金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转移深化提升。
江苏实体经济发达,特别是制造业发展全国领先,规模连续8年保持全国第一,对江苏省经济增长贡献率在50%左右。基于雄厚的工业化基础,江苏省13个设区市应结合各自实际,重点把产业、科技、人才、资本等多重资源叠加优势整合起来,释放出创新驱动发展强大能量,建设自主可控现代产业体系,推动产业结构加快迈向中高端,实现新型工业化转型升级,打造成为能够代表和引领长三角的现代产业制造高地。率先加快完善产业工人技能形成体系,合力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使产业工人队伍成为新质生产力的劳动者,为江苏的新型工业化注入源源不断的巨大动能。
(何建华,上海社科院研究员、原副院长)
攻“芯”计:
“燃”动产业变革新引擎
作为引领未来的战略性技术,人工智能(AI)正在从“热话题”转化成推动我国产业转型升级和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内燃机”“‘芯’动力”。在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过程中,应充分发挥人工智能的潜力与作用,以数据、算法和智能决策为基础,通过更高效、更智能化的方式提升生产效率,推动产业换挡升级与经济高质量增长。
在这一过程中,核心技术突破是首要任务。要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推进科研院所、高校、企业科研力量优化配置和资源共享,加快建设技术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建立平台成员模块化分工机制,加速实现关键技术的自主可控。不断强化产业集群的协同效应,推动“AI+产业链”的联合创新,深化人工智能在产业链各环节的应用,形成以产业链为依托的创新集群。积极探索政策引导、技术创新与管理优化的有效结合,培育有利于人工智能创新的综合生态环境,推动人工智能技术的规模化应用。通过完善和健全从基础研究“最初一公里”到市场应用“最后一公里”全链条有效贯通的产学研用转化机制,在创新链和产业链的高度融合中加快培养能满足人工智能应用需求的专业人才。
(刘金松,腾讯研究院专家)
耦合计:
构建新质生产力发展新格局
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必须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主导作用,以人才资源为基础支撑,探索多元主体协作、多方资源整合的系统性制度安排。鉴于当前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创新体系还存在“由谁来创新”“动力在哪里”“成果如何用”等发展性问题,建议:重点从建立良性容错机制、强化企业主体地位、畅通市场化验证流程、完善人才引培机制、健全科创评价体系等角度入手。一是加强以需求为主导的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机制。发挥企业“出题人”“答题人”“阅卷人”作用,引导技术、人才、项目、资金等各类创新资源的高效集聚与精准适配,积极探索以需求为主导的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机制。二是坚持创新链、人才链、产业链、资金链一体贯通。系统梳理“四链”对接融合的堵点与痛点,科学设计有利于各链条各环节要素自由流动、合理配置的体制机制,形成共融共生的良好科技创新生态。三是促进科技、教育、产业、金融良性互动。进一步加强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发展,让各类先进优质创新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集聚,不断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
(潘涌,江苏现代服务业智库研究员、南京财经大学会计学院讲师;张为付,江苏现代服务业智库首席专家、南京财经大学教授)
深融计:
为文旅产业注入数智新动能
当前,我国文旅产业正积极拥抱新质生产力发展趋势,以数字化转型为引领,以科技创新为驱动,以融合发展为方向,致力于推动产业结构升级、服务模式创新和体验场景拓展。
新质生产力赋能我国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要着力把握以下方向:以数字化转型引领产业升级。即全面推进文旅资源的数字化进程,依托5G、AI、物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和技术,构建文旅大数据中心,强化数据要素的驱动作用。以科技创新驱动要素重组。加强文旅领域科技创新,集聚创新资源要素,推动要素优化配置,着力构建我国现代文旅产业体系。以融合发展拓展产业空间。深化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推动资源共享、市场共建、服务共融。促进文旅与教育、体育、康养、农业等跨界融合,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以品质提升增强核心竞争力。坚持以供给侧改革为主线,提高文旅产品和服务质量,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旅游需求,提升我国文旅产业竞争力。以体制创新激发市场活力。创新投融资机制,完善产权交易、资源配置等市场化机制,增强我国文旅产业的发展动力。
(侯晓斌,山西省社会科学院〈山西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创新工程办公室主任、研究员;周成,山西财经大学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