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加微信
在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上实现新提升
2024-01-16 09:08:00  来源:新华日报  作者:张利萍

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考察时,赋予江苏“在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上实现新提升”的重大任务,强调“江苏必须在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上走在前列”。近年来,江苏各地坚持以党建引领社会治理创新,精准发现问题,主动整合资源,多渠道增进民生福祉,社会治理现代化取得明显成效。对标“在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上实现新提升”重大任务,我省需要继续在夯实治理根基、激发治理活力、提升治理动力等方面改革创新,为中国式现代化江苏新实践提供重要保障。

强化党建引领,夯实治理根基。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作用,以基层党建引领社会治理总体格局,坚持把党的建设贯穿于基层社会治理的全方面和全过程,把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治理优势,把党建力量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治理效能,切实发挥好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建强网格支部堡垒。将支部建在网格上,以网格化管理为服务抓手,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一些地方专门打造了集党员活动阵地、百姓茶馆、农家书屋、新时代文明实践点、婚姻家庭工作室等于一体的“党员网格驿站”。在网格驿站内大力推行网格积分制管理,努力为网格内的群众提供无微不“治”的服务,有力地激发了群众参与基层治理的积极性。凝聚多元主体合力。依托各级党群服务中心,坚持“以党建为引领,以项目为支撑”,着力做好多元治理主体的管理服务工作,深入协同基层社会治理创新。按照“组织共建、阵地共用、资源共享、活动共办、服务共融”原则,通过“三会一课”、主题党日活动等形式,整合各类资源,引导各类治理主体积极参与治理工作,形成多元治理主体共建共治共享的格局。

明确职责权限,激发治理活力。结合各地社会治理和基层服务的基础和特色,在行政权力和自治权力之间划分清晰边界,防止行政权力过度扩大造成基层自治功能的部分弱化。对于基层自治组织能够自我解决的问题,要学会放手和放权,真正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有所为时要必为。拓展监督体系,提升监督效能。要加强村社区监督委员会建设,增强监督工作独立性,建立常态化联系机制,健全党支部纪检委员工作机制。不仅监督防范基层微腐败,还着力解决群众反感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等问题,注重源头治理,巩固监督成果。发扬基层民主,完善群众自治机制。社区可以通过基层民主选举、民主监督等形式让居民了解社区,关心社区,加强与社区居民的交流与沟通,赢得居民群众的理解与支持。要加大对社区正常运转的投入,提高社区工作人员待遇,构建“权随责走”“费随事转”的保障机制,将用于社区建设的相关经费直接拨给社区组织,为社区居民自治提供物质资金保障。

加强智慧赋能,提升治理动力。数字技术发展为基层社会精细化治理、精准化服务提供了必要和可能。但对照社会治理“数字化热潮”的现实,基层社会治理在理念、制度、机制、过程和评价等方面的转型往往滞后于数字技术发展。因此,智慧赋能社会治理过程中要处理好几组关系。一是常态管理与应急处置的关系。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带来的启示是,大规模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置关键在基层。要在提升基层村、社区的韧性治理能力,基层社会治理常态化管理的稳定性与延续性,常态化管理和应急处置动态衔接等方面下足功夫。二是政府主导与企业参与的关系。随着数字技术和数字平台的应用,牵扯到大量技术和设备问题,都需要企业运营和参与,但是企业参与并不是企业主导,各级党政部门和基层党组织要把方向、管大局和保落实,做好各项备案工作,确保线上线下模式的流畅切换。三是社会性和技术性的关系。诚然,数字技术和数字平台在社会治理中扮演着“桥梁”角色、催化剂作用。但同时要警惕技术过度使用可能会带来的治理效力萎缩或消解。在尊重社会有机结构的基础上,综合运用传统的治理手段,如调研、巡查和走访等,让群众切身感受社会治理不单单是一个口号,而是看得见、摸得着、真实可感的内容。四是用户至上和人民本位的关系。从城乡居民需求出发进行基层数字治理平台、系统、机制的创新,实现数字技术的用户至上导向与社会治理的人民本位价值相统一。社会治理数字化转型,不能局限于在治理中运用数字技术,更要以数字技术思维来确定新的治理逻辑、治理规则、治理机制、治理过程和治理评价,实现技术系统与治理系统的互嵌耦合。统筹处理好以上四对关系,让数字技术更好服务于基层,基层才能真正实现“智治”。

(作者单位:中共南通市委党校)

(转载需注明来源:江苏智库网)
  编辑:蔡阳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