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加微信
高质量推动职业教育“三融”发展
2024-04-15 11:07:00  来源:新华日报  作者:夏 英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其中,职业教育要与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在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简称“三融”)中不断优化类型定位。当前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需要在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一体化推进中重新定位教育地位和作用,才能准确理解“三融”对职业教育提出的新要求。

一体化战略布局把教育从“外围”推向“中心”

从国家战略高度重塑教育的基础性。党的二十大报告把“教育”摆在了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的首位,更加突出教育作为科技、人才和创新“三个第一”(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的共性基础。

从科技创新力度明确教育的先导性。在中国式现代化推进过程中,科技靠人才、人才靠教育,三者链条式关系密不可分,构成了现代化发展的战略逻辑,强调科技创新愈加凸显教育的先导性地位和作用。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加快建设教育强国,是实现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的重要前提,是建设科技强国、人才强国的先决条件。

从人才竞争强度把握教育的全局性。提高人才竞争力,促进知识生产与技术创新,基础在教育。从人才竞争的角度深刻把握教育的全局性地位和作用,不仅因为教育质量制约着人才素质和科技水平,更要清晰认识到教育高质量发展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基础环节,高质量的教育供给是输送高质量人力资源的前置性环节,要充分把握教育全局性的时代特征。

“三融”把职业教育从教育内部推向一体化战略布局

国家推进职业教育“三融”发展,是从教育系统内部延展到外部的一整套政策“组合拳”,把职业教育从单一的教育领域重置于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战略布局中,不仅注重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之间互通互融的结构优化,而且着力促进教育系统同行业产业、科研力量的有机结合。

从科教融汇新方向中明确职业教育地位作用。科教融汇是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新方向。一方面,从科技创新全链条中明确职业教育是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最后一公里”。职业教育在科技创新链中是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升级的“关键环节”,也是基于应用发现问题、推动技术创新的“前沿阵地”。另一方面,在制造强国建设要求下明确职业教育是筑牢现代产业人才队伍的“技能根基工程”。我国职业教育要实现高水平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使命担当,这里的“高水平”包括高技能和高素质两方面。

从产教融合新格局中厘清职业教育重要任务。产教融合是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重点,要从服务人才强国战略的高度,深入分析产业与教育统筹融合新格局中职业教育应承担的重要任务,解决好人才培养和产业发展不匹配问题,推动产业需求更好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

一方面,产教融合的概念已从职业教育领域深化扩展至国家层面,不再局限于解决专业教学与生产实践相脱节问题。因此,职业教育要跳出学校范畴,联动政府、企业、行业、学校力量共同推动教育与产业协调发展。在国家推进市域产教联合体、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建设产教融合型企业等重点改革举措中,职业教育既要关注面上统筹,立足区域产业特点,一体规划产业发展与人才培养,又要关注链上融合,依据产业链延伸教育链,推动学科专业建设与产业转型升级相适应,还要发挥企业主体责任,引导企业深度参与职业院校人才培养,以产助教、以教促产。

另一方面,产教融合组织形态不断迭代发展,从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共建的校内产学合作项目,演化为政府、学校、企业、科研院所、社会力量等多元主体以契约或资本为纽带共同构建的平台载体,如产业学院、职教集团等。

从职普融通新关系中把握职业教育发展赛道。职普融通是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关键。从原先“普职融通”到“职普融通”,词序的调整反映的不仅仅是“谁”融“谁”的变化。相较而言,“普职融通”是立足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育人方式改革需要提出的,属于教育内部的微观问题;“职普融通”是立足人才培养满足强国建设需要提出的,已跃升至国家战略的宏观层面。

因此,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要置于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战略布局和“三融”发展格局中,建立与普通教育的新关系,在义务教育后的不同阶段因地制宜、统筹推进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教育、普通高等教育和继续教育的协调发展。

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培养更多大国工匠

职业教育要紧紧围绕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更多大国工匠目标任务,回答好时代命题。

从类型教育特征来看,职业教育要更加关注“如何学会工作”。与普通教育不同,职业教育的类型特征有三:一是企业与学校联姻的跨界合作,二是产业与教育链接的需求整合,三是教育与职业并蓄的框架重构。职业教育要跨越职业与教育之间的鸿沟,更加关注现代企业制度与现代学校制度的融合、工作规律与学习规律的融合、职业成长规律与教育认知规律的融合;聚焦工作领域开展教育研究,如研究工作中的学习、职前职后一体化技能培训等。

不同于学术人才,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需要在工作场所学习,即基于工作学习(Work-Based Learning),因此职业教育教学核心任务是“如何在工作过程中学会工作”,需要从知识逻辑转向工作逻辑,从学科学习转向情境学习。

从工作世界变革来看,职业教育要更加关注“如何适应工作”。应对工作世界变化,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要跟进改革,不仅要让学生学会工作,更要适应工作变化;除了掌握专业技能外,更要注重综合能力的发展。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教育的未来”报告指出:学习必须与工作世界相适应,近年来影响职业技术教育培训和技能发展的过多“供给侧”改革本身,并不会创造就业岗位或促进就业增长,但教育可以对人进行塑造。因此,职业教育要超越传统的、单一的、狭窄的技能观念,加强现代职业教育人才观及培养路径研究,遵循工作世界变化规律,更加关注“如何适应工作”,不断提高学生职业适应力和应变力;要构建灵活的学习路径,提供合适的培训环境和资源,使学生能够在“教育、培训和就业之间自由流动”。

从实践主体变化来看,职业教育要更加关注“如何协同工作”。新《职业教育法》将原来的作为“国民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修改为“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明确了职业教育具有国民教育和人力资源的双重功能定位。新《职业教育法》确定了“实行政府统筹、分级管理、地方为主、行业指导、校企合作、社会参与”的治理方式,主体的多元带来了实践的复杂性。因此,职业教育要更加关注多元主体实施职业教育的现实困境,解决好“如何协同工作”的实践难题。要跳出行政管理模式,更加关注扁平化、柔性化的组织建构,如搭建“政产学研”联动平台,形成有组织的教科研共同体等,共同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作者为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职业教育与终身教育研究所副研究员、教育学博士)

(转载需注明来源:江苏智库网)
  编辑:蔡阳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