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5日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指出,农业强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根基,推进农业现代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深刻阐述了高质量发展和农业强国、农业现代化的内在逻辑关系,为我们建设农业强国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我们必须全面学习、全面把握、全面落实,扎实做好粮食安全、产业振兴、科技创新、深化改革、农民增收等“三农”重点工作,以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的实际成效为现代化建设提供“稳”的基础、“进”的支撑。
农业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强国必先强农。没有农业农村现代化,社会主义现代化就是不全面的。离开农业的高质量发展,全面高质量发展就不可能实现。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引领新时代农业农村现代化事业发展,打赢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脱贫攻坚战,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了“三农”工作重心从脱贫攻坚向乡村振兴的历史性转移,开启了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新征程。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的“三农”工作多次作出重要指示,饱含着殷切希望。这次重要讲话,突出强调了推进农业现代化是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更体现出总书记对江苏“三农”工作的精准指导和深情重托。十年来,江苏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持续推动现代农业建设不断取得新的成就,但从目前发展形势来看,农业农村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是现代化建设的突出短板。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江苏新实践,农业农村现代化承担着重要的责任使命。我们必须以习近平总书记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的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引,强化全局谋划,展开战略布局,采取务实举措,奋力推动农业现代化走在前。
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是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首要任务。无农不稳,无粮则乱。粮食安全始终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头等大事。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江苏是产粮大省,粮食总产位居全国前列,实现了口粮自给、略有盈余,这对一个东部沿海省份来说很不简单。但也要看到,我省粮食供需仍处于紧平衡状态,绝不能因为这几年我省粮食连年增产且总产都保持在700亿斤以上而麻痹松懈,必须持续稳政策、稳面积、稳产量,切实把农民种粮的积极性调动好,把耕地严格保护好,把高标准农田建设要求落实好,把农业科技作用发挥好,把农业机械装备好,把生产、流通、储备、加工的产业链完善好,真正做到藏粮于地、藏粮于技、藏粮于策,努力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更大贡献。随着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食物需求更加多样化,大食物观为我们更好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提供了新的思路,必须多途径拓展食物来源,保障重要农产品稳定供给。
产业高质量发展是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前提。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没有农业产业的振兴,现代化也就无从“化”起。江苏拥有较为齐全的农业产业类型,无论是传统种植业、畜牧业、林业、渔业,还是乡村旅游、农村电商等新产业新业态,都齐头并进、均衡发展。但产业大而不强、产业链条环节不全等问题也客观存在。必须坚持高质量发展不动摇,坚定不移走绿色低碳发展道路,以特色优势为牵引,锻长板、补短板,在种子种源、畜禽水产、精深加工、特色产业等方面加快振兴步伐,实现农业高品质、高附加值、高市场竞争力。特别要在“土特产”上下功夫,用心琢磨、用情推动、用力落实,立足资源禀赋,突出地域特色,发展优势产业,把这三篇文章做足、做活、做精彩。
科技创新是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强劲动能。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实现农业现代化,核心是农业科技的自立自强,必须向科技要答案、向创新要动力,真正为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江苏农业科教资源丰富,拥有涉农科研院校70多所,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近10个百分点,完全有基础、有能力在农业科技创新上率先取得突破。必须瞄准科技前沿,聚焦底盘技术、核心种源、智能装备等领域,积极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快产学研深度融合,培育壮大各类科技服务主体,加强基层农技推广队伍建设,把更多的科研成果应用到生产一线,把更多的优良品种播撒在希望田野,努力为农业科技自立自强展现江苏作为。
深化改革是推进农业现代化的活力源泉。解决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面临的各种矛盾和问题,根本要靠深化改革,调动亿万农民积极性。江苏一直是农业农村改革的探路者、先行军,家庭经营责任制改革、乡镇企业改革、农村税费改革、农村集体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等都走在了全国前列。新时代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省、实现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仍然要用好改革“关键一招”。要从农业农村深层次矛盾出发,聚焦农民和土地的关系,坚决守住土地公有制性质不改变、耕地红线不突破、农民利益不受损的底线,持续深化集体产权、农村土地、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加快构建更高水平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和社会化服务体系,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推动城乡高水平融合发展,增强农业农村发展活力。
促进农民增收是推进农业现代化的根本目的。农业农村工作,说一千道一万,增加农民收入是关键。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农民增收致富,近年来多措并举、持续用力,推动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不断提高,稳居全国各省(区)第二位。但要看到,在高基数上实现农民持续增收,难度更大。必须深入实施农民收入十年倍增计划,大力推进产业、就业、创业、物业“四业”富民,尤其要牢牢稳住农民工资性收入这个大头,深入挖掘财产性收入增长潜力,千方百计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完善利益联结机制,让广大农民在产业发展中分享增值收益、实现增收致富。
(作者为省农村经济学会会长、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