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今年7月在江苏考察时,对江苏提出“四个新”的重大任务,强调“江苏必须在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上走在前列”。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党的领导是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保证。县级组织部门必须坚持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全力推进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往深里走、往实里走,积极探索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创新实践,不断夯实县域善治之基。
党建领治,构建经纬交织、一贯到底的治理体系。严密的组织体系是党的优势所在、力量所在,要按照“纵向到底、横向到边”原则,形成上下贯通、执行有力的组织体系,为基层治理提供坚强有力的组织保障。建强核心枢纽。全面建立街道“大工委”、社区“大党委”、小区“大支委”工作链条,完善镇、街驻地单位、结对单位联动合作机制,通过“揭榜领办”民生实事项目、党建联席会议、共商共办议事协商会议等,赋能街道、乡镇统筹区域内机关、企事业单位、“两新”组织等各领域资源力量,下活基层治理“一盘棋”。激活末梢根系。落细落实党委抓支部、支部管党员、党员带群众的“抓管带”机制,推动支部建到小区、组织嵌入网格,建强家门口的党组织堡垒,发挥楼栋党小组和党员中心户作用,将党建“红基因”有机植入基层治理“微细胞”。畅通组织经络。建强行业党建“经线”,成立商圈党委、楼宇联合党委、物业行业党委等,组建货运、网约车、快递、外卖、直播等行业型、功能型党组织,加入基层治理共建圈,通过把党员找出来、把组织建起来、把服务提上来、把作用发挥出来,让“新”力量充盈基层治理各个角落。
精网细治,织密有形有效、全面覆盖的治理网络。网格是基层治理的基础单元,要以党建网、治理网、服务网“三网融合”为目标,推动各方治理要素在网格内整合集成,提升联系服务群众水平。划精划细网格单元。实施“精网微格”工程,以居民小组(楼栋)、商铺组团为单位,按照“1个网格覆盖50户,1名网格员联系10户”左右的标准,划分微网格,制定网格长、网格员工作职责、网格服务、管理事项三张清单,做到小事不出“格”、大事不出村(社区)。选优配强网格力量。建立专兼职网格员队伍,调动党员志愿者、“五老”乡贤、村(居)民代表等各类人员力量,组建“海棠先锋”微网格志愿队伍,常态化开展入户走访,收集民声民意、回应群众关切,实现网格力量联系服务群众全覆盖。提质扩容网格资源。盘活村(社区)公共用房、闲置用房硬件资源,打造家门口的“红色先锋站”,集成政策宣讲、文化传播等便民服务功能,设立“统一接待日”等载体,组织结对单位、镇(街道)干部、“两代表一委员”、“三官一律”等在职党员下沉网格“双报到”、做实“双服务”,及时为群众排忧解难。
创新智治,建立协同联动、精准高效的治理机制。智慧治理是基层治理现代化的必由之路。通过党建引领多方合作,延伸信息化治理触角,拓展数字化应用场景,提升基层治理精细化水平和治理效能。“先锋领治”一线聚力。建立党员干部应急响应、下沉服务机制,开发微信小程序等应用,以“群众点单、组织下单、先锋接单”的方式,推动在职党员和志愿者主动回居住地报到,常态化领办个性化治理项目。数智平台一网统管。完善基层治理信息化平台,统筹推进数字乡村、智慧社区基础设施、系统平台和应用终端建设,通过整合多部门治理基础数据资源库,依托数字门牌打造一网统管治理平台,实现走访、管理、服务一次上门,推动跨部门、多层级信息共享,提升基层治理现代化、数字化水平。指挥体系一体联动。建优建强镇(街道)集中指挥中心,构建上下贯通、横向互联的一体化信息系统和综合指挥平台。试点建设智慧小区,建立完善小区硬件资源和住户人脸数据库,实时采集小区动态变化信息,智能分析住户情况,及时解决群租房、高空抛物、电瓶车上楼等小区治理和安全监管“顽疾”。
多元共治,形成开放融合、共建共享的治理格局。坚持好、发展好新时代“枫桥经验”,通过强有力的党组织,有效引领、调动群众参与基层治理的创造力和积极性,实现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激发基层自治活力。建立“民生议事日”制度,依托民情驿站、议事长廊、百姓茶馆等“微议事”平台,成立纾困解难“帮帮团”、一线调解“老娘舅”,通过定期组织、有事即议,在网格里解决群众的身边事、自家事。整合区域共治资源。将机关事业单位结对共建延伸至小区一级,深化“在职党员进小区”、“我为群众办实事”等载体,建立“海棠有约·共商共办”长效机制,通过“网格收集、社区汇总、街道吹哨、部门报到”,组织机关单位和党员下沉一线破解停车难、老小区“飞线”等治理难题。凝聚共建共享“新”能。建立完善新业态新就业群体关心关爱和激励引导机制,依托新就业群体党群服务中心、暖“新”驿站等,着力解决安家工作难题和创新创业需求。发挥新就业群体走街串巷、进楼入户优势,设立“流动网格员”“食安监督员”等岗位,组织参与免费送餐、代买代办、护送就医、亲情陪伴等为民服务,推动治理对象转变为治理力量。 (作者为常熟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