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加微信
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
2023-03-21 17:02:00  来源:新华日报  作者:刘靖北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精辟概括了中国式现代化九个方面的本质要求,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实现高质量发展”。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推进和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准确把握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意义、科学内涵,把高质量发展的要求贯彻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各领域。

实现高质量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

实现高质量发展是社会主义先进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要求。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就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创造出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列宁指出“劳动生产率,归根到底是保证新社会制度胜利的最重要最主要的东西”,提高劳动生产率是“创造高于资本主义社会的社会经济制度的根本任务”,强调共产主义就是要创造“较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根本的就是要创造更高的劳动生产率和高度发达的社会生产力,实现高质量发展。这是衡量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成就的最重要的标志,也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根本体现。

实现高质量发展是解决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必然要求。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更好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必须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实现高质量发展。我们只有主动适应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切实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坚定不移推动高质量发展,才能解决我国发展中存在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推动我国发展实现从“有没有”向“好不好”的根本转变。

实现高质量发展是确保党和国家事业长治久安的必然要求。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经济发展有其客观规律。当经济发展中量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后,就必须转向质的提升,否则发展将陷入停滞和衰退,导致社会动荡不安。中国已经从高速增长阶段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只有坚定不移推动高质量发展,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实现经济协调可持续高效发展,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赢得优势、赢得主动、赢得未来,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确保党和国家事业兴旺发达、长治久安。

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精髓要义、丰富内涵

高质量发展是充分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新发展理念体现了我们党对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规律的最新认识,是新时代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指导原则。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发展理念和高质量发展是内在统一的。”贯彻新发展理念,就是要使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只有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才能有效破解一系列结构性、周期性、体制性问题,才能有效应对外部冲击,不断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保持经济平稳健康可持续发展。我们要把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集中到新发展理念上来,把新发展理念贯彻到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方面,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高质量发展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发生转化。这个矛盾变化反映到现实生活中,集中体现为推进高质量发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上。因此,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始终把增进民生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统筹做好就业、收入分配、教育、社保、医疗、住房、养老、扶幼等各方面工作,自觉主动解决地区差距、城乡差距、收入差距等问题,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高质量发展是统筹发展和安全的发展。安全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安全的保障。统筹发展和安全,是我们党历经磨难、不懈奋斗积累的宝贵经验,是我们党立足我国发展所处的新阶段、国家安全面临的新形势作出的战略选择。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统筹发展和安全,增强忧患意识,做到居安思危,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一个重大原则。”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国内改革发展稳定面临不少深层次矛盾躲不开、绕不过,我国发展所处的环境更加复杂严峻,这就需要我们必须坚持底线思维,增强忧患意识,正确处理国内循环与国际循环、自立自强与开放合作等关系,把安全发展贯穿国家发展各领域和全过程,有效防范和化解影响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各种风险,持续提升发展的安全保障水平,努力实现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的良性互动,实现发展质量、结构、规模、速度、效益、安全的统一,确保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顺利推进。

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着力构建新发展格局。构建新发展格局是我们党立足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统筹发展和安全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推动高质量发展、把握未来发展主动权的战略部署。要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坚决贯彻落实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尽快形成完整内需体系,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和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作用;继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推动科技创新、制度创新,突破供给约束堵点、卡点、脆弱点,增强产业链供应链的竞争力和安全性,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实现国民经济良性循环。要坚持问题导向和系统观念,着力破除制约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主要矛盾和问题,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不断推进实践创新、制度创新,不断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增强国内外大循环的动力和活力。

着力提高经济发展质量。经济建设是中心工作,对其他工作具有基础和牵引作用。要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增强产业发展的接续性和竞争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实现三大战略有效联动,不断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新型城镇化战略,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着力推进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坚持“两个毫不动摇”,提高国有企业核心竞争力,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着力增强社会治理效能。国家治理现代化是现代化的重要目标,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方面。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完善社会治理体系,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提升社会治理效能”。要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强化全周期动态治理、全方位依法治理、全要素智慧治理,提高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要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向基层赋能,健全城乡社区治理体系,夯实基层社会治理根基。加快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提高市域社会治理能力。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着力解决社会治安难题,保障人民安居乐业,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着力提升人民生活品质。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根本目的。我们要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鼓励共同奋斗创造美好生活,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完善分配制度,着力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实施就业优先战略,扩大就业容量,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增强均衡性和可及性,织牢人民生活的安全网。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加快建设全方位全周期的健康体系。健全高质量教育体系,加快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作者为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副院长、教授)

(转载需注明来源:江苏智库网)
  编辑:蔡阳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