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加微信
青年党建学者如何做好学问
2023-07-11 10:07:00  来源:新华日报  作者:李忠杰

编者的话:在7月2日举行的首届青年党建学者论坛暨推动中国共产党制度体系建设高质量发展研讨会上,原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李忠杰应邀作报告,对青年党建学者如何做好学问提出五点建议。我们觉得很有价值很有针对性,现根据录音整理刊发如下,供大家参考。

这么多年轻人来到南通参加党建学者论坛,这是一次难得的机会。所以我想对青年党建学者提一些建议和希望。

第一个建议是要敬业尽职。是否敬业尽职不仅是一个工作态度问题,而且是一个政治责任、历史责任问题。中国共产党是百年大党,也是全世界最大的执政党,搞得好,中华民族复兴就大有希望,反之麻烦也会很多。作为研究党建的学者,有责任为推动我们党朝着更加美好光明的前景前进贡献智慧和力量。

第二个建议是精通专业。搞党建,需要精通专业。全国高校的党建专业很少,党建专业基本没有本科生,估计在座的各位原来都不一定是学党建专业的,所以在专业方面更要夯实基础,适当补缺。比如说,搞党建理论,必须懂得历史,搞党建必须跟搞党史结合起来。举例来说,很多人说7月1日是党的生日,这里面其实有“文章”。毛泽东同志说过,7月1日是党的诞生的纪念日,从来没说过是党的生日,为什么?现在已查明:党的一大是1921年7月23日在上海开幕的,最后一天转移到浙江嘉兴南湖开完会议。这一天是哪一天?现在最新的研究成果是8月3日。如果搞党建的,连这三个日子都搞不清楚,就谈不上什么专业。再比如,党的十九大修改党章时,把原来的“建国以来”改为“新中国成立以来”,为什么要这么改?原因是这两个表述的意义是不一样的。作为学者,要明白“国家”这个词有三重定义:一是政治意义上的,指的是国家政权;二是作为人类生活共同体的祖国;三是国际法意义上的国家,有4个要素。只有搞明白这些才能把问题说清楚。党建学者要把历史跟现实贯通起来,把理论跟实践贯通起来,把中国与外国贯通起来。年轻学者要多看点书,多一些横向比较思维。对于我们党成立以来的所有文献,搞党建的同志都应该认真看一看。

第三个建议是重视实践。党建不是空洞的,是现实的。从事党建研究不能光躲在象牙塔里面咬文嚼字,要参与和了解实践,了解我们党关于党的建设的方针政策的发展和变化。要熟悉党务,党委工作怎么做、支部工作怎么做、有哪些规定和制度?不仅要懂,而且要会干。党建学者要能说、会写,还要会干。

第四个建议是善于思考。这里不讲勤于思考,也不讲敢于思考,而讲善于思考。天下大事,需要思考的太多了,善于思考很重要。要从基本的事实出发进行思考,从基本的良知出发进行思考,如果失去了起码的良知,所说之言就可能是胡说八道,误导人们。还要从人类文明的高度出发进行思考,以人类文明的标准衡量和评价事物。

此外,青年党建学者还要注意做学问的路径。高校的同志做研究讲究学术性,这是对的,但什么叫学术?学术不是故作深沉、故弄玄虚。现在有的文章喜欢浅入深出,搞一些稀奇古怪的概念,文章绕来绕去,让别人看不懂,甚至还觉得别人看不懂才是有水平,才是学术,这是很大的误区!科学研究有两个途径:第一个是从简单到复杂。比如空气看起来很简单,但是你挖掘进去,可以非常地深。它的组成成分是什么?它的动力学是什么?研究下去就很有价值。还有一个,就是从复杂到简单,善于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你把它的规律揭示出来后,还要善于用明白的、浅显的、让人能够听得懂的语言表达出来,并付诸实用。两条路径结合起来,才是真正的学术。

做学术研究,要经常写文章。有的人说,做学术要板凳坐得十年冷,所以我就十年不写,试图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也许有些人能做到这点,但绝大多数人都做不到。因为思想是锤炼出来的,写文章的水平也是锻练出来的。再好的思想也要通过文章固化下来并逐步深化。如果你总不写,那你永远也不会写文章,更不要说一鸣惊人了。做学问、写文章,还是要勤学勤思、多写多练。

第五个建议是修炼人品。做人、做事、做学问。领导干部要有好的人品,搞党建的学者也一样。做人是做事、做学问的前提。搞党建的学者首先要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做一个模范共产党员。如果自己不严格要求自己,甚至做错事做坏事,那怎么行?所以,做学问,人品很重要,人品好,其他事情都好办,要注意修炼人品。作为学者,要涵养人品,做一个正派的人,做一个对国家和民族有用的人,做一个善于团结周围同志的人,做一个会干事的人。

(作者为原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中共党史学会副会长)

(转载需注明来源:江苏智库网)
  编辑:蔡阳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