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作为创新人才培养的主阵地、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高层次人才的聚集地,是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的集中交汇点,也是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创新第一动力的最佳结合点。高校既培养人才也集聚人才,对于国家和区域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苏州从古至今一直都是一座面向所有人、为了所有人、成就所有人的城市。在这片土地上,走出了46名文状元、5名武状元、100多位两院院士。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所代表的家国情怀,形成了江南文化之中最深沉的力量和鲜明的“苏州符号”。在国家重大科技创新体系布局中,苏州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苏州实验室、深时数字地球国际大科学计划等一批重大科创平台纷纷落地。去年苏州全社会研发投入近千亿元、占GDP比重近4%。
当前,苏州高等教育正围绕补强高校资源不足的历史短板这一目标,形成外来型教育机构与本土高校“两翼齐飞”的高等教育办学体系与格局,把苏州打造成与制造业大市交相辉映的科教名城。全国的C9高校已经在苏州全部实现了重大布局,作为地方高校,我们更应拓展自身的办学空间,找到与苏州城市发展相适应的办学道路,真正发展成为建设现代化城市和高等教育强市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打造教育现代化背景下的苏州高等教育特色。推动苏州城市学院高质量发展,办好让苏州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必须增强与苏州城市能级与发展的适应性。学校只有与城市社会经济发展建立良性互动机制,走特色化发展之路,在服务中实现“双赢”,才有自身存在价值,才能获得日益丰富的发展资源。
“增强适应性”是作为市属公办院校改革与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地方高校生存和发展的必由之路。作为苏州市自己办的第一所公办本科院校,服务好苏州地方改革发展是城市学院义不容辞的使命和责任,服务国家从服务区域开始,在认识苏州、学习苏州、融入苏州之后更要服务苏州。目前苏州城市学院与企业的合作协同度还不够,对苏州产业发展不了解,企业和行业协会参与积极性不高;苏州城市学院有不少课程缺乏灵活性和前沿性,存在产教分离现象。
“增强适应性”需要提升城市学院服务区域发展的能力。城市学院具有与苏州经济社会发展联系最紧密、最直接的天然优势。当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作为支撑经济发展的重要供给侧,城市学院须主动求变,以高质量发展适应经济转型需求。
苏州城市学院的成功转设挂牌,填补了苏州市没有市属本科院校的历史空白。苏州城市学院需要立足新起点,扛起新使命,把加强党的建设作为坚强保证,把学科建设作为发展根基,以助推苏州高质量发展为己任,以深化产教融合为主线,以服务产业转型升级为导向,以提升内涵式发展为动力,开启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的新征程,努力成为苏州城市发展的动力源、创新人才的孵化器、高等教育的金名片,形成地方应用型高校高质量发展的“苏州模式”。
构建特色鲜明的学科专业体系。学科专业布局优化是增强适应性的先导举措。提高育人质量是增强适应性的核心任务。面向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办社会需要的专业,调整不适应产业发展的专业,增强专业设置与产业发展的匹配度。按照“整体规划、统筹推进、重点突破、培育特色”的思路,学校学科专业设置积极融入苏州市社会事业发展战略,有效对接苏州“一区两中心”建设,对标苏州市产业创新集群建设,培育产教深度融合的专业集群,构建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相匹配、特色鲜明的学科专业体系。
构建苏州自主可控的高等教育体系。作为“苏州人自己的大学”,苏州城市学院肩负着构建“搬不走、拆不散、全方位”自主可控的苏州高等教育体系、建强新时代苏式高等教育品牌、打造城校共荣共生的命运共同体的重任。要探索苏州普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新路;以多样化的中高职衔接和高职本科硕士一体化贯通培养带动苏州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以“产城人融合”的国际教育街区建设推动苏州国际化水平提升;以“苏州学”学科建设和苏州丝绸艺术传承振兴推动苏州优秀传统文化挖掘与保护;以当代苏州研究讲好改革开放以来的“苏州故事”。
实施“省市共建”和“名城名校”发展战略,全力支持苏州城市学院高质量发展。名城名校是新时代高等教育领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一次重要改革创新和实践探索。要按“一市一校”原则设立,“一校一册”打造支持方案,“一校一策”强化措施落实。 (作者单位:苏州城市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