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五大特征之一。党的二十大报告重申“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强调要“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推进绿色发展、建设“美丽中国”,我们要始终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根本遵循和科学指南,坚持生态文明建设的社会主义本色、中国特色和世界性亮色,筑牢中国式现代化的生态根基,推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永续发展。
牢固坚守生态文明建设的社会主义本色。“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现代化不仅取决于经济发展水平,更依赖于自然生态系统。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是检验人类社会发展水平和文明进步程度的重要标准。
回顾人类社会发展史,西方现代化虽然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但是“物的世界的增值同人的世界的贬值成正比”,过于追求剩余价值导致人与物的双重异化,造成了资本主义社会非可持续发展的趋势。尽管通过技术进步、政府干预、市场化手段等方式,带来了一些局部改善,但是仍然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同时,以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的全球化,导致生态环境破坏呈现出系统性、立体化和全领域的特征。正如马克思指出的:“资本主义生产一方面神奇地发展了社会的生产力,但是另一方面,也表现出它同自己所产生的社会生产力本身是不相容的。它的历史今后只是对抗、危机、冲突和灾难的历史。”
在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指导下,中国式现代化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早在唯物史观创立之初,马克思和恩格斯就把历史分为“自然史”和“人类史”加以考察,“自然界是我们人类(本身就是自然界的产物)赖以生长的基础”“只要有人存在,自然史和人类史就彼此相互制约”等经典论述,揭示了人和自然的辩证统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超越了资本主义现代化追求物质财富的狭隘性和单向度,既是对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传承和创新,也是对马克思主义人民至上根本立场的坚持和追求。
持续彰显生态文明建设的中国特色。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这充分彰显了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特质和显著标识。
从理论引领看,彰显生态文明建设的中国特色,需要以科学思想指引生态文明建设。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实践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相结合的重大成果,是对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人不懈探索生态环境治理和生态文明建设的继承和升华,是人类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共同思想财富,其完整性、科学性、包容性和开放性随着实践的更新而不断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攻克了生态环境领域许多长期没有解决的难题,探索出符合中国实际的现代化新模式,树立了现代化发展的生态文明新标杆。只要我们坚持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其所蕴含的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就一定能够不断谱写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的华彩乐章。
从总体布局看,彰显生态文明建设的中国特色,需要以系统工程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一是大力建设高质量生态经济体系。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的创新发展之路。京津冀大气污染治理、长江经济带的绿色蝶变等百姓受益、国际点赞的发展范例,是我国建设物质文明过程中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实践成果。二是为建设生态文明提供政治保障。全面从严治党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保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的干部是党和国家事业的中坚力量”,要求“领导干部要以正确的政绩观为指导”,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失职追责”的安全生产责任制,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胸怀,把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工作摆在更加突出位置。三是大力建设高品位生态文化体系。生态文明建设需要生态文化的滋养。建设高品位生态文化体系,需要以生态价值观念为准则,大力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态价值和生态智慧,充分发挥课堂育人、媒体引导、家族传承的创新作用,营造学校、家庭、社会一体化的生态文化氛围,培养深层次、广泛性、群体化的公民绿色价值观念,不断夯实生态文化体系的软实力。四是大力建设高水平生态社会体系。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中,要精准锚定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目标追求,凝聚建设美丽中国的全民力量,创造性地将群众路线贯彻和落实到生态城市、生态社区和美丽乡村的建设中。
提升生态文明建设的世界性亮色。生态环境问题是我们这个时代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也是一个全球性挑战。中国式现代化为人类实现现代化提供了新的选择,筑牢中国式现代化的生态根基,既要坚持中国立场,也要树立全球视野。
一方面,立足挑战看机遇,以全球视野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要是对全人类有益的事情,中国就应该义不容辞地做,并且做好。”新时代十年,我国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创造了多个世界之最:可再生能源装机规模稳居全球首位,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的碳市场和清洁发电体系,成为全球能耗强度降低最快的国家之一,也是全球森林资源增长最多和人工造林面积最大的国家,等等。同时,我国在积极高标准履行国际责任和义务的基础上,不断设立绿色发展的新目标,比如,我国实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国家战略,成立了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机构,明确了“双碳”工作顶层设计,制定出台了包括能源、工业、交通运输等重点领域的实施方案,构建完成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为全球可持续发展注入新鲜活力的同时,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绿色转型。
另一方面,立足征程看领航,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促进全球可持续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保持良好生态环境是各国人民的共同心愿”,强调“面对生态环境挑战,人类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命运共同体”,主张“国际社会应该携手同行,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之路”。我国持续积极参与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合作,大力推进绿色“一带一路”建设,积极承担全球负责任大国的国际责任与义务,深入践行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与此同时,我国更加积极组织生态文明主场外交行动,比如,2019年在浙江杭州圆满承办世界环境日全球主场活动,2021年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第一阶段会议在春城昆明成功举办,等等。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讲:“孤举者难起,众行者易趋”“未来之中国,必将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拥抱世界、以更有活力的文明成就贡献世界。”
“生态治理,道阻且长,行则将至。”世人有目共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已经起航,全球可期可待“中国智慧、中国力量”必将贡献“清洁美丽世界”的“中国方案”。
(作者单位:江苏开放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