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不断在曲折中前进,人类在探索中提高认识。国际社会在经过了不同阶段的现代化过程后,对全球生态治理和生态文明的实践与认识都有了里程碑式的提高。
关于全球生态实践对于中国式现代化的启示。人类在与自然生态的互动过程中既有经验也有教训。人因自然而生,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只有遵循自然规律才能有效防止在开发利用自然上走弯路,人类对大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这是无法抗拒的规律。
中国具有连绵不断的5000多年文明史,在相当程度上参与了人类生态实践的全过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向来尊重自然、热爱自然,绵延5000多年的中华文明孕育着丰富的生态文化。”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因此,我们要以当前已经达到的以及将来还可提高的认识水平为坐标,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深化认识中国式现代化与生态文明之间的互动关系,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
为此,我们需要增强实践自觉性,把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落实到行动上去,“坚持可持续发展,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自然和生态环境,坚定不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关于中国式现代化和全球生态文明的理论进步。实践自觉需要向理论自觉递进,才能达到更高的水平和境界。
生态文明的当下和未来意义。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以科学的理论范畴、严密的逻辑架构、深邃的历史视野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关系理论,对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正确认识人与自然关系提供科学指导,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生态文明知识体系提供科学指引。
生态文明的观念和理论进步。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了对西方以资本为中心的现代化、两极分化的现代化、物质主义膨胀的现代化的超越。建构中国自主的生态文明思想理论体系的过程,就是深入研究和阐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内涵和外延,讲清楚中国式现代化与西方现代化相比具有的特征和优势。而且,深入研究和阐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在人类文明形态演进过程中的历史地位,也能更好地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提供有力的学理支撑。
生态文明的中外互动和共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中国提出的具有原创性、时代性的概念和理论。“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中国在做好自身的生态文明建设时既要讲中国特性,也要讲人类共性,还需要吸取国际社会的一切有益思想、理念和理论,与世界各国一道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关于中国式现代化和全球生态文明的体系建设。生态文明实践和理论在伴随中国式现代化走向世界时必将促进国际社会的“全人类意识”,通过全球生态治理体系建设,维护和促进人类与自然的命运共同体。
首先,总结全球生态文明体系的主要内涵和阶段状况。全球生态文明体系建设内容丰富、责任重大、任务艰巨。仅就体系而言,它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方面:指导思想、基本理论、主干组织、重要机制等。当前国际社会虽然在生态文明的思想理念和历史紧迫感等方面的共识在不断增加,也达成了气候变化的《巴黎协定》,但总的来说,还只是万里长征走了第一步。
其次,推进全球生态文明体系建设的时间表和路线图。当前国际社会要有环境保护的紧迫感和责任感,不能仅仅坐而论道、议而不决或决而不行。要在抓紧落实《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巴黎协定》的同时,还要讨论、制定和推进未来30年分阶段、分领域、分地域、分问题的具体规划。
最后,确定全球生态文明体系发展的方向和任务。简言之,就是要在全球范围内,共同推进全球生态环境治理,积极参与生态环保国际合作,加强绿色发展的多边合作,推动完善全球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
(作者为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学术咨询委员会主任,习近平外交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