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加微信
为推进世界现代化进程贡献中国智慧
2023-06-20 10:44:00  来源:新华日报  作者:吴志成

中国式现代化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党的性质宗旨、初心使命、信仰信念、政策主张决定了中国式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而不是别的什么现代化。在党的领导下,中国式现代化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激发全体人民的主人翁精神,摒弃了西方多党轮流执政的弊端,摒弃了政党派别和利益集团争斗逻辑,摒弃了以资本为中心的老路。开启新的历史征程,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确保中国式现代化锚定奋斗目标行稳致远。

中国式现代化坚持独立自主探索,而不是依附他国和移植照搬。各国人民都有权自主选择本国的现代化道路和社会制度。中国式现代化坚持独立自主、自立自强,坚持把国家和民族发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坚持把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但世界上总是有一些国家居高临下,要求其他国家移植和照搬自己的制度模式。中国式现代化所取得的伟大成就为发展中国家独立自主迈向现代化树立了典范,给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

中国式现代化坚持立足人口规模巨大的国情,而不是脱离本国实际。虽然现代化是世界各国的共同追求和全人类的共同事业,但是目前世界上真正实现现代化的国家和地区不超过30个、人口总数不超过10亿,绝大多数国家都属于中小规模国家,这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西方现代化的固有局限。我国是发展中大国,拥有14亿多人口,约占世界人口五分之一,是现有发达国家人口总量的1.5倍。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从这个基本国情出发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用了几十年时间走过了西方发达国家一二百年走过的路,将人口规模巨大的压力转变成了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动力,破解了后发国家实现现代化的难题。

中国式现代化坚持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而不是放任贫富两极分化。共同富裕是中国共产党的重要使命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体现。中国共产党坚持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防止两极分化。经过艰苦奋斗,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前10年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减贫目标,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对世界减贫贡献率超过70%,扎实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了明显进展。

中国式现代化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而不是物欲膨胀和唯利是图。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不断厚植现代化的物质基础,不断夯实人民幸福生活的物质条件,同时有效兼顾思想文化、精神意识等其他领域的发展,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加强理想信念教育,传承中华文明,促进物的全面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实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彰显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全面性、系统性、协调性、持久性和优越性,也克服了“现代化=西方化”“现代化=工业化”和物质利益至上的思维逻辑。

中国式现代化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而不是唯人类中心。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各国现代化建设的正确方向。因此,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遵循这一理念,坚持可持续发展,保护自然和生态环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为人类可持续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中国式现代化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反对侵略扩张和殖民掠夺。和平与发展是现代化建设的基本保障。中国将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作为坚强基石和根本方针,贯穿于中国外交的整体历程和各个领域。进入新时代,中国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旗帜,坚持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外交政策宗旨,致力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坚决反对一切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反对干涉别国内政;坚持在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中谋求自身发展,又以自身发展更好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充分展示负责任的和平发展大国形象。

中国式现代化坚持文明交流互鉴,反对文化霸权和文化中心主义。中国式现代化就是要通过实现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通过不同文明的平等互鉴对话包容,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为促进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中国贡献。目前,世界上有200多个国家和地区,文明存在差异是世界的客观现实,也是人类现代化进步的源泉。多样性和差异化不应该成为现代化建设的阻力,也不应该成为文明冲突的根源。不同文明应该平等互尊,交流互鉴,包容互学,兼收并蓄,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包容超越文明优越,共同消除文化壁垒,共同抵制观念纰缪,共同打破精神隔阂,使得一切优秀文明得以传承创新,一切现代化模式得以美美与共,共同推动世界现代化进程。

(作者为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国际战略研究院副院长、教授,习近平外交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转载需注明来源:江苏智库网)
  编辑:蔡阳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