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生动实践。
第一,高水平对外开放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现实逻辑。对中国而言,坚持对外开放是基本国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以开放纾发展之困、以开放汇合作之力、以开放聚创新之势、以开放谋共享之福,推动经济全球化不断向前,增强各国发展动能”。高水平对外开放,将有效发挥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联动效应,促进我国与全球市场和社会的全面对接和融合,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高质量持续发展。
对全球治理而言,中国式现代化是“和平发展的现代化”,深度契合各国人民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的殷切希望。开放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是世界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方案,倡导世界各国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全人类共同价值。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以中国的高质量发展为世界提供新机遇,以普惠共赢发展理念推动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
一方面,高水平全方位对外开放,有利于优化区域开放布局,巩固东部沿海地区开放先导地位,提高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开放水平,加快建设西部陆海新通道,推动中国更高水平的国内国际双循环发展格局的形成;另一方面,中国的对外开放,是中国以高质量发展推进各国共享中国发展红利、参与中国发展机遇,促进全球经济结构重塑和发展,有利于加快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目标。
第二,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江苏新实践的使命任务。农业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要以全面推进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个振兴”为总要求,加快实现高水平农业科技自立自强,推动我国农业产业延链、补链、壮链、强链,推动农业发展由追求速度规模向注重质量、效益、竞争力转变,加快实现由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的跨越。
习近平总书记今年3月5日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要求,江苏要在高质量发展上继续走在前列,为谱写“强富美高”新江苏现代化建设新篇章实现良好开局。江苏将城乡融合发展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建设农业强国的重要抓手,加快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全省各地区立足区域基本特征,探索出以城乡空间、产业、要素、治理、文化和生态“六大融合”推动共同富裕的实践路径。这不仅为江苏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奠定了坚实基础,也为中国其他地区及“一带一路”国家探索共同富裕之路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先行经验。
新时代江苏全面对外开放助力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长期以来,江苏始终处在开放的前沿。党的十八大以来,江苏坚持以“加快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为遵循,坚持以开放倒逼改革,着力建设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全面开放体系,进一步提升服务全局、引领全国、对标国际的视野,推动改革开放助力高质量发展走在全国前列。
第三,涉农高校应深化工农融合助推共同富裕。站在“讲政治”的高度,落实“立德树人为根本,强农兴农为使命”。中国式现代化离不开农业农村现代化,农业农村现代化关键在科技、在人才。涉农高校要“厚植爱农情怀,勇担兴农使命”,聚焦中国式农业现代化的时代使命,推进农业教育供给侧改革,探索解决“三农”问题有效路径,为农业现代化提供教育、科技、人才支撑,助力实现中国式农业现代化。
站在“创一流”的角度,践行“农业机械化智能化,助力农业现代化”。面对农业强国和科技高水平自立自强的新要求,涉农高校要深刻把握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农业强国的重要意义与历史机遇,落实高校在智能农机装备领域对中国式现代化的教育、科技、人才支撑,努力成为推动中国式现代化江苏乃至长三角新实践的重要方面军。重点是深化与农机龙头企业产教融合,建设智能农机试验示范基地,探索循环农业的可持续、可复制、高效益模式。
站在“走在前”的维度,助力“一带一路”倡议、“全球发展倡议”。加大教育国际化步伐,以教育全球化助力提升人才自主培养质量;提升国际化教育质量品牌,创设“一带一路”来华留学支持计划,为全球高等教育提供优质教育资源供给;加强“全球农业现代化与食品安全教育培训中心”等建设,为国际社会源源不断输送工农融合型人才和技术,助力全球农业可持续发展与全球减贫事业;加强国际影响力建设,提升全球学术影响力。
(作者为江苏大学原校长、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