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现代化开创和建构了一种新的人类文明形态,把马克思主义价值观提升到了一个崭新的理论高度,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中国化时代化。中国式现代化对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和历史观都作出了重要的发展。
中国式现代化把人民群众的价值主体性提升到了历史主体的层面上,凸显了价值主体的最高理论层次。中国式现代化把作为价值主体的人民提升到了江山的层面上,强调了“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从而在历史主体的层面上实现了人民群众之价值主体性的整体提升。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科学社会主义运动史以及中国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史上,人民从来没有被提升到如此高的理论高度,这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
中国式现代化把人民群众的价值目标性在实现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层面上加以具体的贯彻与落实。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总体目标是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语境中,这一总体目标具体化为实现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面对人民群众需求目标的变化,中国式现代化把实现人民需求拓展到了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需求之辩证统一的层面上,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
中国式现代化把以人民为主体的价值实现路径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以深化和发展。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语境中,把调动人民积极性提升和拓展到了发挥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层面上。人民的创造性实践是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不竭源泉,我们只有尊重人民创造、集中人民智慧,才能不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
与此同时,中国式现代化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中国化时代化。唯物史观的核心要义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推动了社会历史的发展。在基本原理的层面上,唯物史观深刻地阐释了人类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为我们研究与阐释具体社会形态的发展规律提供了方法论指南。马克思恩格斯等经典作家把唯物主义历史观运用到对资本主义私有制社会形态的发展规律的研究上,得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科学论断。在私有制社会发展的语境中,马克思的确说过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等观点,但这并不意味着他认为人类社会的现代化模式只有基于资本逻辑的现代化这一种路径。不然的话,就无法解释他为什么要强调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转变的必然性。因此,在把唯物史观运用到对当代社会发展路径的分析时,必须清楚地意识到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原理,并不指向社会发展单一路径的结论。相反,它启示我们,在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条件下的生产方式内在矛盾运动所建构和推动的现代化路径,必然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条件下的现代化路径有重要的不同。
作为一种新的人类文明形态,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人民基于自己的国情而选择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它是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产力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的准确表达与阐述。中国人民对自己的国情,对自己所处的生产力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状况最了解、最有发言权。中国人民选择的中国式现代化是最适合自己的现代化。由此而及,每个发展中国家的人民都有权根据自己国家特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发展现状,来选择最符合其社会形态发展规律的现代化路径。把基于私有制条件下资本逻辑的某种现代化模式,演绎成可以适用于所有国家的现代化道路,这不仅是西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霸权的具体体现,而且也与唯物史观的具体化特征不相符合。各个国家只有把自身发展的命运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里,并尊重其他国家人民对发展道路的自主选择,才能真正地谱写人类社会百花齐放的现代化新图景。
(作者为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江苏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