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因人而起、因人而兴。如果把城市比作一个“房屋”空间,那么产业便是支撑房屋的“四梁八柱”,人才是房屋内的“主人”。职业教育与地方经济社会联系最紧密,应当以“职”为“产—城—人”赋能,为“房屋”打牢基础、做好支撑,实现以人兴产、以产促城、以城留人。
增强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供给能力,加速城市人才储能。人才是城市发展的第一资源,职业教育要主动作为,更加注重服务人的全面发展,为城市高质量发展提供高素质技能人才支撑。纵向贯通“中—高—本—硕”职业教育体系,为社会培养输送“走出去”的全产业链高技能人才。通过专业链对接产业链,将专业建在产业上,以提升职业教育贯通培养质量为目标,整合贯通中职、高职、本科、硕士层次职业教育等教育资源,完善“中职—专科高职—本科—专业硕士”纵向贯通体系,为企业提供、输送大量高适应性人才。横向融通继续教育,构建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充电站”式技能型社会。搭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相互沟通衔接的体制机制;职业院校与开放大学、社区学院、行业企业协同联动,不断满足技能人才多层次、多样化的学习需求,推动技能人员终身教育。多向联通职业培训,赋能企业人才回炉再造“引进来、送出去”。主动应对产业变革挑战,按照产业链上下游人才需求,推动企业在职人员职业技能培训与提升,实施卓越工程高层次人才、卓越工程师、卓越现场工程师全产业链人才等培养计划,解决区域高技能人才短缺问题、助推区域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增强产教融合机制创新能力,提质城市产业布局。职业教育要坚定不移走以产定教、以教促产、产教融合发展之路,做到办职业教育必问产业、必问企业、必问应用,完善产、教、城融合共同体的制度设计,充分发挥各自优势,为协同推进产业转型、技术进步和区域发展提供重要支撑。聚焦区域发展“兴产业”,推动基础条件好的城市建设市域产教联合体。构建职教专业与产业衔接机制,以区域支柱产业为核心,以产业园区为基础,打造特色学科专业群,促进职业教育专业布局与当地产业结构紧密对接;创新激励机制,增强参与各方的积极性与活力,成立由政府、企业、学校、科研机构等多方参与的理事会,共同制定培养方案、共同组建教学团队、共同建设教学资源,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创建共享机制,打造兼具人才培养、创新创业、促进产业经济高质量发展功能的市域产教联合体,打通科研开发、技术创新、成果转移链条,促进市域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产品升级。聚焦重点行业领域“旺行业”,推进组建包括多主体参与的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能源电子、电力装备、生物医药等重点行业和重点领域,发挥行业龙头企业主体作用,集聚职业教育与产业资源,深化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构建教学资源、科技研发的协同发展机制。推进行业、企业大国工匠、技能大师进校园,技术课程、技术培训进课堂,推动职业学校优秀技术技能人才进企业,实现人才互动、人才资源共享、人才高地共建。建设技术创新中心,支撑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为行业提供稳定的人力资源和技术支撑,服务行业企业技术改造、工艺改进、产品升级,通过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助力科技创新、行业发展。
增强资源要素的集聚配置能力,培育城市发展动能。探索省市合作联合共建特色鲜明的协同创新示范区,促进科教融汇激发创新“活力”,通过在重点空间中积极引导科创载体、科研院所等创新资源集聚流动,促进高端现代服务业和创新经济的发展,从而打造城市高质量发展新的增长极和新样板。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打造城市职业教育“专属发力”空间。在城市中布局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双元化”空间,“一元”聚集高水平高校、国家级科研院所等高等教育资源,构建以培养本科及研究生人才为主的科教创新区;另“一元”则是聚集应用型本科、高职、中职以及终身教育、职业培训等多种职业教育资源,是以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为主的职业教育“专属”园区。通过互补的空间布局,在城市建成集教育科研、新兴产业、生活配套为一体的现代化新城区,通过技术创新与教育教学有机互动,实现技能人才与技术创新的集成供给,成为城市产业优化升级的重要创新源、技术源和人才源。以科教融汇激活创新要素,打造城市发展职教“增长极”。职业院校与重点企业、科研机构组建一体化的科技研发创新联盟,激发调动创新活力,深入推进科教融汇,促进产业创新资源高浓度集聚。通过科技创新驱动产业转型升级,推动价值链从加工制造向研发设计延伸,实现产业集群向产业创新集群的转变;又把创新链上的创新资源不断植入产业,形成从创新链到产业链的价值转化。苏州可依托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尤其是苏锡常都市圈、苏锡常职业教育联盟共谋合作,聚焦建设“一流高科技园区”“现代化高科技中心城区”,形成科技创新支撑产业发展、产业发展牵引科技创新的良性循环,积极构建创新型城市。 (作者为苏州市职业大学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