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加微信
努力实现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
2023-09-12 10:36:00  来源:新华日报  作者:吕 峰

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重要内容,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实现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一项艰巨且复杂的长期任务,需要我们既着眼长远又立足当下,既打攻坚战又打持久战,为实现民族复兴汇聚强大精神力量。

实现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精神生活领域的核心指导地位。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价值诉求和题中应有之义。实现人民精神生活的共同富裕要坚持社会主义的建设方向,其中最根本的一条就是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只有始终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才能保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文化的先进性质和正确方向,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巩固人民共同思想基础。当前,我们要持之以恒用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使人民群众深切感受党的创新理论的思想魅力,进而提升人们的精神境界,凝聚最广泛的社会共识。此外,要努力将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共同富裕的思想运用到实现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过程中,融入到各种形式的精神文化产品、思想道德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中,让马克思主义牢牢占领人民精神生活阵地。

实现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必须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人民精神生活的滋养作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蕴含着大量体现人民精神生活追求的内容,是促进和实现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不竭源泉和深厚支撑。为此,要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思想理念,大力传承自强不息、扶正扬善、见义勇为、孝老爱亲、敬业乐群等传统美德,积极弘扬“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等精神品格。同时,要坚持以满足人民美好精神生活需要为导向,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和实践要求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继承创新,借助数字科技手段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通过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更好植根于人民思想意识和道德观念之中,以充分挖掘和发挥其育人作用,为实现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提供丰厚滋养。

实现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必须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精神文化领域的价值导向功能。“核心价值观是一个民族赖以维系的精神纽带,是一个国家共同的思想道德基础。”人民的精神世界和美好精神生活是社会意识的表现,是理想、感性和情感因素交织的结果,其构建和实现离不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当前,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思潮和价值观念,必须不断“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形成适应新时代要求的思想观念、精神面貌、文明风尚、行为规范”。在具体工作层面,就要通过思想引领、舆论宣传、实践培育等路径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积极探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思潮的有效途径,尤其要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人民信仰生活、心理生活、伦理生活和文化生活的引领作用,促使其消除精神贫困、抵御心灵空虚,自觉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历史虚无主义、低俗媚俗等错误思想和不良风气,从而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

实现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必须推动公共文化事业繁荣发展,为人民提供丰富的精神文化资源。人民精神生活是否充实和丰裕,不仅取决于人民内部精神追求的层次及内容,而且与社会外部所创造和提供的文化资源有很大联系。为此,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实现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要着力“发展公共文化事业,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首先,要扩大优质文化产品的有效供给。要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理念,提高符合人民审美品位、陶冶人民道德情操、传播中国价值观念的精神文化产品的供给,“创作更多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为人民提供更丰富的精神文化食粮。其次,要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要着力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加大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不断推动公共文化服务提档升级,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同时,要促进和实现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和均等化,优化资源配置,确保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使全体人民平等共享精神文化资源,为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贡献力量。

实现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必须以积极正向的宣传教育和舆论引导工作营造良好精神生活氛围。一方面,要做好宣传教育工作。要用我们党带领人民实现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光辉历史启迪人民,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的目标激励人民,用各族群众奋斗圆梦的火热实践鼓舞人民,激发人民群众的奋斗意志和必胜信心,使之转化为干事创业和推动共同富裕的实际行动。要加强精神文明的宣传教育,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宣传教育,推进公民道德建设,提升社会成员文明素养,在全社会宣传弘扬劳动精神、奋斗精神、奉献精神、创造精神、勤俭节约精神,培育时代新风貌,确立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基本价值共识。另一方面,要加强舆论引导。要充分利用互联网、广播、电视、报纸、刊物等载体,做好对推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舆论引导,既要阐释清楚“什么是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帮助人民群众理解其内在蕴涵,又要及时澄清群众中的各种模糊认识,化解社会疑虑、稳定社会预期,为促进共同富裕提供良好舆论环境。

(作者单位:常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转载需注明来源:江苏智库网)
  编辑:蔡阳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