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树立战略思维,从战略高度把握问题,争取战略主动,保持战略定力。学习春秋时期孙武所著《孙子兵法》,以及毛泽东同志所著《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战争和战略问题》《论持久战》等重要文献,有助于提高战略思维能力,更好把握事物发展总体趋势和方向的能力,不断增强工作科学性、预见性、主动性、创造性。
战略的本质由全局规律规定。《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深刻分析中国革命战争的规律,“由此产生我们的战略战术”。这有助于我们理解:树立战略思维就是要从全局和长远上把握事物发展总体趋势和方向、客观辩证地思考和处理问题。习近平总书记站在两个大局相互影响的高度审视中国和世界的发展,善于从全局上思考问题,强调“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样的大变局不是一时一事、一域一国之变,是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要始终“站在时代前沿观察思考问题,把党和人民事业放到历史长河和全球视野中来谋划”,要“把谋事和谋势、谋当下和谋未来统一起来”。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作出科学完整的战略部署,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明确“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紧紧围绕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推进各项工作,不断丰富和发展人类文明新形态。
战略的胜利在于掌握主动。认识规律的目的是为了能动地利用规律、改造世界,这与认识事物规律、掌握战略主动是一致的。《孙子兵法》强调“先胜后战”,意在强调掌握主动。这有助于我们理解,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强化战略思维,从战略上看问题、想问题,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胜利的深远考虑。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战略问题是一个政党、一个国家的根本性问题。战略上判断得准确,战略上谋划得科学,战略上赢得主动,党和人民事业就大有希望”。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把谋事和谋势、谋当下和谋未来统一起来,因应情势发展变化,及时调整战略策略,加强对中远期的战略谋划,牢牢掌握战略主动权”,把国家和民族的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战略的奥妙在于集中兵力。研究战略是为了准确抓住关键,集中兵力是为了确保赢得关键。《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突出强调“集中兵力问题”,全面总结红军军事经验,“中国红军以弱小者的姿态出现于内战的战场,其迭挫强敌震惊世界的战绩,依赖于兵力集中使用者甚大”。这有助于我们理解,把握全局不是面面俱到,而是要在纷繁复杂的局势中抓住关键,在要害处集中发力、牵动全局,从战略上研究筹谋全局性重大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紧紧围绕主要矛盾和中心任务,优先解决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以此带动其他矛盾的解决,在整体推进中实现重点突破,以重点突破带动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整体跃升”。党的二十大就扩大内需、区域协调发展、主体功能区、新型城镇化、自由贸易试验区提升、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创新驱动发展、就业优先、人口发展、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全面节约、开放方面等作出重大部署,特别是在文化领域,首次提出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要求我们必须拿出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韧劲,以钉钉子精神一抓到底、善作善成。
战略的执行在于保持定力。战略是长期的复杂的,必然会接受各种不确定的考验,既考验客观分析的准确,也考验意志品质的坚定。《孙子兵法》有批注,“夫将以一身之寡,一心之微,连百万之众,对虎狼之敌,利害之相杂,胜负之纷揉,权智万变,而措置于胸臆之中,非其中廓然,方寸不乱,岂能应变而不穷,处事而不迷,卒然遇大难而不惊,案然接万物而不惑?”充分说明保持战略定力的重要性。这有助于我们理解,在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中,习近平总书记始终保持政治上的清醒和定力,要求广大干部不为各种错误观点所左右,不为各种干扰所迷惑,始终保持勇往直前、风雨无阻的战略定力,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脚踏实地抓成效,积小胜为大胜。特别是对于理论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高度重视理论的作用,增强理论自信和战略定力,对经过反复实践和比较得出的正确理论,要坚定不移坚持”。 (作者单位:省委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