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加微信
正确处理好守正与创新的关系
2023-02-28 09:27:00  来源:新华日报

守正创新是我们党在新时代治国理政中的重要思维方法,也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坚持的重大原则。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守正才能不迷失方向、不犯颠覆性错误,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不断实现在守正中保持航向,在创新中扬帆远航。

中国式现代化的探索就是一个在继承中发展、在守正中创新的历史过程

近代以后,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成为中国人民的共同梦想。为此,无数仁人志士苦苦求索、进行各种尝试,但都以失败告终。探索中国现代化道路的重任,历史地落在了中国共产党身上。一百多年来,我们党把实现中国现代化作为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坚持实事求是,坚持守正创新,坚持走自己的路,成功探索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毛泽东同志曾说:“我国是一个东方国家,又是一个大国。因此,我国不但在民主革命过程中有自己的许多特点,在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也带有自己的许多特点,而且在将来建成社会主义社会以后还会继续存在自己的许多特点。”

事实正是这样。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们党坚持独立自主,创造性地解决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为实现现代化创造了根本社会条件。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不断开拓前进道路,探索如何正确处理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十大关系,如何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提出“四个现代化”发展目标,实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的第二次结合,为现代化建设奠定根本政治前提和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我们党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鲜明提出“中国式的现代化”概念,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成功走出和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充满新的活力的体制保证和快速发展的物质条件。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在已有基础上继续前进,进一步深化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和本质的认识,提出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概括形成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本质要求和重大原则,初步构建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体系,使中国式现代化更加清晰、更加科学、更加可感可行,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首先要守正,守好中国式现代化的本和源、根和魂

一个国家走向现代化,既要遵循现代化一般规律,更要符合本国实际,具有本国特色。这就要求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首先要守正,守好本和源、根和魂,确保中国式现代化的正确方向。实际上,正是因为中国式现代化坚守了我们的本和源、根和魂,才能打破“现代化=西方化”的迷思,展现了现代化的另一幅图景,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了中国方案。

一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我们党的灵魂和旗帜。从本源上看,中国式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体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先进本质,不是抽象的现代化。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坚持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思想、关于坚守人民立场的思想、关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思想、关于人民民主的思想、关于文化建设的思想、关于社会建设的思想、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关于世界历史的思想、关于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的思想,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

二是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根和魂。中国式现代化,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体现中华文化的独特世界观、价值观、历史观、文明观、民主观、生态观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如果不是中国特色,哪有我们今天这么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因此,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要推进文化自信自强,展示中华民族的独特精神标识,弘扬中华文明蕴含的全人类共同价值,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

三是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本质要求、重大原则。党的二十大报告总结了中国式现代化五个方面的中国特色,揭示了其科学内涵。这既是理论概括,也是实践要求。报告还概括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和重大原则,其中,坚持党的领导都是第一位的。这是因为,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决定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性质,能够确保中国式现代化锚定奋斗目标行稳致远,能够有效激发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强劲动力,能够更好凝聚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磅礴力量。可以说,坚持党的领导,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直接关系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方向、前途命运、最终成败。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要不断创新,坚持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突出位置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探索性事业,还有许多未知领域,需要我们在实践中大胆探索。这就要求我们顺应时代发展趋势,坚持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突出位置,不断研究解决我国发展和我们党执政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推动我国加快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

一要把握创新内涵。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是各类创新活动的思想灵魂和方法来源;制度创新是持续创新的保障,是激发各类创新主体活力的关键;科技创新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基础,是各类创新活动的精神动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就要不断完善国家创新体系,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促进科技创新与理论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等持续发展和全面融合。

二要提高创新能力。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走好人才自主培养之路,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使我国在重要科技领域成为全球领跑者,在前沿交叉领域成为开拓者,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要提高创新思维能力,敢于说前人没有说过的新话,敢于干前人没有干过的事情,不断实现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良性互动。

三要营造创新氛围。激发全社会干事创业活力,让干部敢为、地方敢闯、企业敢干、群众敢首创,推动形成改革创新活力竞相迸发、充分涌流的生动局面。加强对担当作为干部的激励保护,以正确用人导向引领干事创业导向,各级领导干部要加快转变不适应创新发展要求的思想观念和工作方法,带头提高创新本领,激发全社会创新创业活力。不断弘扬科学家精神,优化人才表彰奖励制度,加大先进典型宣传力度,让更多创新人才竞相涌现、源源不断。培育创新文化,推动企业家成为创新发展的探索者、组织者、引领者,在全社会形成大胆创新、勇于创新、包容创新的良好氛围。

(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南京大学基地 执笔人:王永义,南京大学党委宣传部副部长)

(转载需注明来源:江苏智库网)
  编辑:蔡阳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