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加微信
老龄文明:积极应对老龄化的新理念新表述
2023-02-28 09:22:00  来源:新华日报

编者的话

2月24日,《老龄文明蓝皮书(2022)》在南京发布,该书聚焦老年人所需所盼,总结“苏适养老”经验,汇集省老龄事业发展研究会和老龄文明智库首批高质量理论性成果和对策性报告,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提供智力支持。全书由“老龄文明与社会进步”“老龄事业发展调查报告”“新时代积极老龄化的策略、路径与措施”等5个部分组成。本期“智库”版选刊书中序言以及第四部分相关专家的观点,敬请关注。

以文明意识能动看待老龄化问题

□ 樊和平

老龄化在中国正在全面而深刻地到来。根据有关方面的统计,到2030年,中国的老龄人口将比现在美国的人口总数还要多出4000万。老龄化是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个人寿命的延长以及医疗卫生条件进步而产生的,是现代化和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必然结果,并将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呈现不可逆的趋势。年轻型人口结构向老龄人口结构的转变,意味着社会文明实践需要从过去的“适应青年人”转向“适应老年人”,也意味着“建构老龄文明的社会风尚”成为新的社会需要。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国家战略。老龄文明就是积极应对老龄化的战略理念和总体性话语表达,积极构筑老龄文明的社会风尚,是提高社会文明程度的应有之义,是在社会文明领域围绕老龄人口变化而形成的创新之举,有赖于全社会的共同关注共同发力。

老龄文明的要义是什么?如果用一句话概括,就是以文明意识能动看待老龄化问题。首先遇到的挑战是我们到底是以“问题意识”还是以“文明意识”对待老龄化?老龄化是当今和今后相当一段时期中国遇到的最严峻的课题之一,但是我们并不能消极地看待老龄化,更不能把老龄化只当成文明发展当中的非常态,否则我们只能就事论事地应对老龄化。

以文明意识能动看待老龄化具有四个方面的基本要义:第一,老龄不是“夕阳”。云端之上无“夕阳”,所谓的“夕阳”只是地球人和太阳的距离。我们必须超越“夕阳心态”。在我们的人生过程当中,老龄是一个不断被建构的概念。从我们每年一度的生日庆典,到人生过程当中填写的无数的表格,无时无刻不在提醒我们,我们在长大,长大以后我们在慢慢变老,必须超越这样一种老年心态,对老龄的建构进行再建构。

第二,老人、老年不是生命的终结,而是生命的成熟和生命的完成。历史上无数的学术大师都热情地歌颂、肯定老龄。孔夫子在总结自己人生的时候,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著名的话:“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到了70岁的人生,才是真正自由的人生。社会绝不能放弃和抛弃老龄人,老龄人自己也不能对自己自暴自弃。

第三,老龄人不是文明剩余物,而是文明的创造者、传承者、负荷者。我们在人生过程当中都参与了整个人类文明的创造。真正的文明不能把老龄人从社会的权力中心排除出去,老龄人自己也不能把自己从社会的主场向边缘撤离。

第四,老龄化不是文明的负面清单,而是新的文明的启蒙者、新的文明的呼唤者。也许汹涌而来的老龄化可能会导致一场经济社会发展的危机,但最终究竟是危机还是机遇,关键在于我们到底以什么样的理念对待老龄化。老龄文明就是应对老龄化的积极的理念和总体性战略话语。

老龄文明战略有哪些基本内涵?主要有三个方面:其一,老龄文明战略是老龄人的文明战略。老龄文明战略的要义是让老龄和老龄人成为一道文明气象。要让老龄和老龄人成为一道文明气象,最基本的文明要求和文明素质,是不能以处于生命主场的中青年的要求裹挟老龄人。有一种观点认为信息方式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老龄人在不同的信息方式下具有不同的文明地位。在第一种信息方式就是口头交流的信息方式下,老龄人享受了最崇高的地位,因为他们是知识、经验、财富和威望的载体。印刷媒体这个第二种信息方式的诞生,打破了老龄人的垄断地位,老龄人的地位开始下降。但是在印刷媒介信息方式下,老龄人依然享有崇高的威望。现代电子信息方式似乎彻底颠覆了老龄人在社会生活当中的地位,但是我们不要忘记一个事实,到目前为止,如果我们把整个人类文明史还原成24个小时,那么近现代文明、近现代史只有3.7个小时,整个近现代文明在文明史上是非常年幼的。

其二,老龄文明战略是对待老龄人的文明战略,或者说老龄化时代的社会文明战略。孔夫子在论述对待老人的态度的时候,曾经讲过一句著名的话,对待父母、对待老人不仅仅是“能养”,最难的是“色难”,“色难”就是子女、社会对待老龄人的文化态度。一个文明的社会不是要让老龄人“活得长”,而是如何让他们“活得好”。因此,老龄人的生命质量和生活质量就是老龄文明的重要标志。

其三,老龄文明战略的最高境界和最高结构是老龄文明形态战略。它的要义是让老龄成为一种文明形态,不仅仅“是”人类文明进步的表现,而且使老龄、使年长“成为”老龄文明,“成为”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

当今世界,老龄化问题和老龄人口比例不断扩大的趋势已不可避免。对此,我们别无选择,人类别无选择,必须接受它、拥抱它,努力开辟一种人类文明的新形态和新境界。这样一种新形态和新境界,就是“老龄文明”。

(作者为东南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部主任、老龄文明智库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

从根本上积极应对老龄社会

□ 高传胜

积极应对老龄社会,必须要从根本上着力。我国人口老龄化形势日益严峻、老龄社会到来的重要根源在于家庭生育意愿不高,人口出生率较低。对于家庭而言,一方面,随着社会保障制度不断健全,养孩防老等社会功能日益弱化,家庭生养孩子的直接效用降低了;另一方面,包括托育在内的托幼、各个层次教育以及医疗卫生等方面的高昂支出,使生养教育孩子的家庭成本居高不下。因此,生养教育孩子的成本与效用的双重不利变化,是导致家庭生育意愿与水平持续走低的根本原因。

鉴于此,一方面需要政府承担起民生服务领域兜底线、保基本的基本责任,加大托幼、教育、医疗卫生和保障房等民生领域的投入,切实保障基本公共服务与产品的有效供给;另一方面则应充分发挥政策引导、鼓励和支持作用,全面调动社会力量参与民生服务有效供给的积极性,通过公立组织、市场组织和社会组织的协同努力,实现托幼、教育、医疗卫生和住房行业的多元化、包容性发展,为民众提供他们负担得起的普惠性民生服务,有效降低家庭生养教育孩子成本,从而改变家庭生育的成本与收益关系,提高人口出生率,进而从根本上积极应对老龄社会。

(作者为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

完善政策制度体系

□ 孔伟艳

完善多层次养老保险与医疗保障体系,稳步推进长期护理保险试点。发展多层次养老保险体系,落实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提升待遇水平,提高企业年金覆盖率,完善职业年金制度,推动个人养老金发展,加强对基本养老保险、企业年金、职业年金等基金的投资运营和监管。促进农业转移人口、灵活就业人员、新就业形态从业人员等参加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实施保险基金省级统收、统支、统管。

强化基本医疗保险基金可持续性,均衡个人、用人单位、政府三方责任,建立基本医保费率动态调整机制,拓宽医疗救助筹资渠道,全面做实基本医疗保险市级统筹,推动省级统筹,推进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实现市级统筹。建立完善职工补充医疗保险,发展商业补充医疗保险,充分发挥工会、红十字会等群团组织在减轻大病患者医药费用负担方面的作用,支持医疗互助有序发展,鼓励社会慈善捐赠,支持医药企业设立慈善医疗援助项目。

建立医疗服务价格调整与药品医用耗材集中带量采购、医保支付政策的协同联动机制,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开展医疗服务价格改革试点。完善由个人、医保统筹基金、财政补助、社会捐赠的多主体筹资机制,探索增加福彩公益金、养老基金新增结余、慈善捐赠等筹资渠道。

(作者为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社会发展研究所副研究员)

健全城乡基本养老服务体系

□ 沙维伟 李静

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市场主导、社会参与的基本养老服务管理体制。各地要督促养老服务机构建立健全党组织,推动党员下沉社区与养老志愿服务深度融合。重点关注农村基本养老服务供给问题,发挥“党建+农村养老服务”的示范引领作用,依托村“两委”、社区社会组织和志愿者开展服务;创新农村留守老年人关爱服务方式,发挥村党组织示范引领作用,通过组织党员干部采取上门巡访、网络视频交流等方式开展关爱服务,协助解决困难。

同时,还要完善法律保障。推进国家层面养老服务立法,就基本养老服务制度的内涵与外延形成统一认识。深入研究重点问题,着力解决推进基本养老服务制度建设与有效供给中的突出问题,增强法律的针对性。要拓宽融资渠道。完善第三次分配机制,推动慈善捐助对基本养老服务的关注,实现基本养老服务领域的“共同富裕”;积极鼓励商业保险、基金、信托、社保基金等投资基本养老服务领域,提供更多满足老年人发展型基本养老服务需求的产品,实现供需双方共赢。要加大人才队伍建设。扩大对养老管理、养老护理人才的支持与激励力度,让养老服务岗位能吸引人、能留得住人。

(作者分别为省民政厅一级巡视员,河海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

大力建设适老化城市

□ 刘大威 丁志刚

适老化城市建设应在城市、社区、住区三个层面统筹推进适老宜居环境营造。城市层面加强统筹配置、系统布局、整体推进,构建多层级覆盖、功能完善、便捷可达的养老服务设施体系,推动既有养老服务设施提标改造和医疗、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设施的适老化改造。营造老年友好道路交通出行环境,通过道路优化设计提升老年人出行安全,强化适老化无障碍公交服务。建设全龄友好公园绿地,关注适老化空间设计,形成促进代际交流的包容共享空间。

社区层面应与“15分钟生活圈”相衔接,结合老年人生活需求和步行范围,构建适老化便民服务圈,优化基本生活服务设施和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布局。建设多类型公共空间和场所,增补适宜老年人活动的口袋公园。打造无障碍街区,构建无障碍慢行步道,加强过街交通稳静化设计,建设适合老年人休闲散步的高品质街道空间。

住区层面重点围绕住区适老化宜居环境建设,从适应居家养老模式的空间需求出发,推动分层次、差别化的住宅适老化改造。优化住区公共空间无障碍设施、养老服务设施、休闲健身活动场地建设,合理引导既有住区适老化环境改造和新建住区适老化建设。

(作者分别为江苏建筑与历史文化研究会会长,省城镇化和城乡规划研究中心主任)

发展智慧健康养老产业

□ 胡学同 刘云

今后一个时期,中国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将呈现总量和质量双提升的发展态势,这将为进一步推广市场化应用带来机遇。智慧健康养老应用从被动响应政策走向主动发展,养老机构和老年群体对于智慧健康养老的意识和需求将会逐渐加深,市场购买需求也会随之增长。随着技术研发公司与消费者、养老从业人员的互动加深,智慧健康养老的产品性能逐步提高,价格也会逐渐降低,成为解决养老需求的高性价比方案。在消费者层面,多地纷纷建立智慧养老体验馆、展示区等线下场所,为老人提供就地体验的服务,并通过租赁等形式帮助产品以较低的价格在生活场景中使用。可见,随着用户消费意识的提高及产品的成熟,在巨大养老需求牵引下,市场将会进一步扩大,产品和服务将得到普及化应用。

科技成果不只服务于部分老年群体,而是将成为数亿城乡老年人养老需求的有力支撑。信息化技术应用于农村生产、生活和社会管理已成为我国乡村发展振兴的必然趋势。随着信息化技术应用水平的提升,智慧健康养老也正尝试向农村延伸。依托现有信息化基础对农村地区基层养老、医疗机构进行智慧化能力提升,能够全面促进优质健康养老资源下沉。

(作者分别为省工业和信息化厅一级巡视员,省人民医院院长)

完善终身教育体系

□ 张宏伟 沙勇

推动终身学习,完善老龄人力资源教育培训开发体系。将老年学习纳入终身教育体系,研究制定支持老年人学习发展的政策举措,采取促进有条件的学校开展老年人培训、支持社会力量举办老年大学(学校)等办法,鼓励有条件的高校、职业院校(技工院校)开设老年教育相关专业和课程,加强学科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分类编写老年教育相关教材,面向社会征集线上线下的优秀教育培训课程。大力发展社区老年教育,利用社区老年活动中心开设各类职业技能班,精准化满足不同层次老人的文化知识和技能培训需求。将老龄人力资源纳入地方政府重点群体职业技能培训扶持范围。

开展专项活动,吸纳老龄人力资源积极参与志愿服务。发挥老龄人口在思想教育、文化传承、专业服务等方面的影响与积极作用,广泛服务社会。深入开展“银龄行动”,引导老龄人员以志愿服务形式积极参与基层民主监督、移风易俗、民事调解、文教卫生等活动。推广养老服务“时间银行”,引导低龄老人、健康老人积极参与养老志愿服务,优化褒扬激励机制,提升低龄老人志愿者的成就感,推动“老有所为”与“老有所养”相结合,形成“初老照护、守望相助”的发展模式。

(作者分别为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副厅长,南京邮电大学人口研究院院长、社会与人口学院院长)

积极建构老年学习服务体系

□ 曹玉梅 赵媛

当前中国老年学习服务体系的体制机制并不顺畅,存在以下困境:一是多种管理模式的交叉和分工不明严重影响了老年学习服务管理效率。二是老年学习服务管理机构上下级之间及平级之间难以形成合力。三是老年学习服务经费投入、师资队伍、资源整合、监督评估等机制尚不完善。四是缺乏完善的法律体系作为保障和支持,社会关注度还不高,参与度不足。

老年学习服务体制机制建设需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是建立静态性的老年学习服务管理体制,另一方面是建立动态性的老年学习服务体制保障的运行机制。管理体制是老年学习服务机构与服务规范的有机统一体,由老年学习服务的机构体系与规范体系组成,更侧重于顶层设计与制度规范;运行机制则是在组织开展老年学习服务时,指导各参与主体如何相互协作,更好地发挥作用、达成目标,更侧重于运行质量和各组成部分的交互作用。在新时期,老年学习服务应当形成政府、市场、社会等多元主体协同推进,相对明确牵头统筹部门与责任主体,在经费投入、师资建设、资源供给等领域充分社会化的工作机制,才能打破老年学习服务中存在的瓶颈,有效扩大供给,切实推进老年学习服务的稳步发展。

(作者分别为省教育厅副厅长,南京师范大学教授)

建立健全适老传播格局

□ 张红军 袁光锋

相关研发和生产部门在设计针对老年群体的数字设备时,一定要更多地考虑老年用户的身体状态和思维习惯,尝试以他们的需求为设计导向。

政府机构、高校、社会组织应当向与老年群体有关的科技研究投入更多的经费和人力资源,推动这一领域的研究,进而影响媒介及其产品的设计。在媒介技术研究领域,适老科技研究正成为一个迅速发展的跨学科领域。它基于老年群体在生理和文化上的具体特征,以老年群体的实际需求为目标,探讨如何研发适合老年群体的技术和设备。在未来,相关机构、组织应该积极推动对老年福祉科技的研究。

在技术的开发、设计上,应该以老年群体的需求和能力为导向。例如,在手机屏幕、程序的设计方面,研发机构、设计者应该依照老年群体的身体特征、思维习惯、消费能力等要素,设计和生产更有针对性的智能设备。相关行业部门还可以积极开发适合老年群体的、更先进的媒介技术,比如,VR、智能语音系统、可穿戴设备等,为老年人享受科技的成果、为他们的数字生活提供便利。在数字媒介的软件领域,探索推出操作系统和各类应用程序的老年模式,使其拥有更为简洁的界面和功能,更加适合于老年群体的使用。

(作者分别为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执行院长,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

加快完善医养合作机制

□ 邱泽森 陈友华 赵恒松

居家养老最符合中国国情,也最符合老年人养老意愿。依托社区医疗卫生资源,整合日间照料中心、托老所、农村互助养老院、幸福院等多元、分散的社区养老资源,作为设施主体和管理中枢,完善医养合作机制,搭建社区综合服务平台,提供社区居家医养结合服务。按照“方便就近、互惠互利”的原则,加快推进临近的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开展签约合作,对暂不具备设置医疗机构条件的养老机构做到“应签尽签”,使得所有养老机构能够以不同形式为入住老年人提供医疗卫生服务。探索打通家庭养老床位和家庭病床叠加政策,提升居家医养结合服务供给。做实“家庭医生”,解决有签约无服务的问题。

鼓励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团队在为签约老年人提供基本医疗、公共卫生等基础性服务的基础上,扩大服务内容,提供个性化服务。扩大“互联网+护理服务”试点范围,通过“互联网+”整合专业护理力量,形成专科护理与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互补的服务模式。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完善价格、医保等支付政策,充分激发相关人员和机构的积极性。培育居家社区养老服务机构,鼓励发展连锁化居家社区养老服务机构,增强社区嵌入式养老机构和专业化养老机构的辐射能力。

(作者分别为省卫生健康委员会副主任,南京大学河仁社会慈善学院院长,省老龄事业发展基金会副理事长)

构建“医养结合”养老模式

□ 朱岷 田侃

构建“防治康养”一体化的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体系。强化政策引导改革,破除体制机制藩篱,探索中医药“医养结合”健康养老模式。具体而言:一是构建多元化多层次的中医药养老服务体系,支持公立中医医疗机构通过特许经营等方式,以品牌、技术、人才、管理等优势资源与民政部门以及社会资本等开展合作,新建、托管、协作举办非营利性医养结合机构。二是鼓励中医医院与养老机构合作共建、组建医疗养老联合体或设立老年医学科,开展老年病、慢性病防治和康复护理。三是通过中医医疗养老联合体等多种形式,整合中医医疗、康复、养老和护理资源,为老年人提供治疗期住院、康复期护理、稳定期生活照料以及安宁疗护一体化的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四是汇聚社会多方力量,拓展和丰富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供给,鼓励社会资源参与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体系,支持社会资源开办中医药特色健康养老机构,培育发展多模式、多途径的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模式,形成多层次、多元化、高水平的中医药养老服务体系。

(作者分别为省卫生健康委员会副主任兼省中医药管理局局长,南京中医药大学养老服务与管理学院执行院长)

(转载需注明来源:江苏智库网)
  编辑:蔡阳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