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加微信
准确把握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要求
2023-08-15 10:05:00  来源:新华日报  作者:王久高 陈千禧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他所在的江苏代表团审议时明确提出了高质量发展的五点核心要求,强调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这五点核心要求不仅为建设“强富美高”新江苏指明了方向,也是新时代新征程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指南,各级党员干部必须准确把握,不断深入学习领会,并在发展中加以贯彻落实。

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定不移全面从严治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在党。高质量发展对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影响深远,与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具有全局性、战略性、决定性意义,必须在党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下科学谋划,有序推进,步步为营。要充分发挥党领导经济工作的制度优势,做好经济领域重大决策事项的顶层设计、统筹协调工作,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重视用党和国家制定的中长期规划和中央各专项工作会议精神指导经济社会发展,切实把党领导经济工作的制度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的高质量和高效率。要加强各地方、各行业、各领域党建工作,切实保证各单位党委(党组)发挥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实的领导作用,防范并杜绝党的建设弱化、淡化、虚化、边缘化等问题,加强国有企业党建,探索开展非公有制企业党建,以党建引方向,以党建强业务,以党建促发展,为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提供坚强有力的政治引领和政治保障。

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兴则民族兴,人才强则国家强。在当下的世界经济发展格局中,科技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从实验室到市场的速度不断加快,谁掌握了尖端科技、前沿科技,谁就掌握了国家发展的主动权和国际市场的话语权。尽管我国在许多领域已经实现了从“跟跑”到“领跑”的突破,但必须看到,我国的总体科技创新水平与西方主要发达国家还有较大差距,部分领域仍存在较为明显的“卡脖子”问题,对外国技术、外商资本乃至外籍科研人员的依赖仍未完全摆脱,科技攻关面临的瓶颈较多。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大力支持前沿科研工作,在积极融入国际市场的同时坚持独立自主,维护科技主权,进一步提高科技创新能力。

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战略基点。“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要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坚持实施扩大内需战略,使发展更多依靠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拉动,我国对外贸易依存度持续下降,经常项目顺差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显著降低。在当前复杂多变的国际经济政治形势下,立足国内市场,挖掘内需潜力,有利于抵御国际市场波动带来的冲击,化解全球经济震荡带来的风险,消解各类“黑天鹅”“灰犀牛”突发情况的影响,避免陷入不利局面。同时必须看到,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决不是关闭国门,而是以国内大循环吸引全球资源要素,使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更好联通,实现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也更不是国内各地方各搞一摊,不能变成各省市或者自贸区内的自我小循环,而要以全国统一大市场为基础,各地方各部门结合区域发展战略进行规划部署,打破地区间和行业间的各种市场壁垒,促进商品和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

推进农业现代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中国是农业大国,目前还有近5亿人居住在农村,“三农”问题始终关系着国家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没有农业强国,就没有整个现代化强国;没有农业农村现代化,社会主义现代化就是不全面的。目前,我国农业科技水平仍有待提高,育种育苗等科研能力与日本等现代农业科技强国还有一定差距,应用现代科技实现的精细化、程式化、数字化农业模式仍需进一步推广。此外,作为建设农业强国的主体,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也未被充分调动,这归根到底是因为改革发展成果尚未充分惠及农民群体。应该看到,农业现代化建设,不仅表现为农村的经济发展,也是对乡村生态、乡土社会、地域文化等多元价值的发掘。在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要切实保障农民主体地位,重视农业科技发展,才能将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实现人民幸福安康,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最终目的。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为中国人民谋幸福,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高质量发展归根到底是为了中国人民的幸福安康,是为了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然而,我们必须时刻清醒地认识到,尽管中国经济总量稳居世界第二,国内生产总值已经迈上120万亿元新台阶,但是总量指标分摊到14亿多的人口基数上,人均水平仍然非常有限。事实上,绝大部分人民群众不会天天关注经济数据的变化,而是更在乎身边具体可感的住房、就业、收入、教育、医疗、生态环境等问题。要时刻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贴近民心开展工作,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深入实施民生工程,加强基层治理能力建设,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扎实推进共同富裕,从解决人民群众身边的小问题入手,让人民群众在发展中拥有幸福感和获得感,不断实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让高质量发展的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的建设研究所)

(转载需注明来源:江苏智库网)
  编辑:蔡阳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