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涵型增长有别于外延型增长,主要是指依靠技术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和全要素生产率改进的经济增长方式。2020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实现依靠创新驱动的内涵型增长。”2023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考察时强调,中国式现代化关键在科技现代化,要求“使高质量发展更多依靠创新驱动的内涵型增长”。作为现代化先行省份,江苏高质量发展已积厚成势、取得一系列亮眼成就,但同时也存在一些亟须补齐的短板弱项,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任务依然艰巨。推动江苏在高质量发展上继续走在前列,必须从提供高质量科技供给、实现高水平科技成果转化、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培养高素质劳动力等方面着手,加快实现依靠创新驱动的内涵型增长,以内涵型增长催生新发展动能,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
以内涵型增长支撑引领高质量发展,应加快推进科技自立自强,在提供高质量科技供给上下足功夫。充分发挥丰富的科教资源优势,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多的源头供给、科技支撑和新的成长空间,加快实现经济发展模式由要素投入驱动向科技创新驱动的跨越,增强高质量发展的原动力。立足于解决重大现实问题,实施重大科研项目攻关,加快攻克重要领域“卡脖子”技术,掌握更多“撒手锏”式技术,构建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绿色环保等一批新的增长引擎,推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和新兴产业培育壮大,促进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加快江苏制造向江苏创造、江苏产品向江苏品牌转变。着眼于世界科技前沿,更大力度支持和保障科技力量加强基础研究,推进战略导向的体系化基础研究、前沿导向的探索性基础研究、市场导向的应用性基础研究,实现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重大突破,催生更多“从0到1”的原创性成果。致力于加强区域创新协同,坚持苏南领跑、宁苏驱动、全域协同,提升创新体系整体效能。
以内涵型增长支撑引领高质量发展,应加快提升投入产出效率,在实现高水平科技成果转化上下足功夫。科技成果只有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才能提高生产效率,促进产业转型升级。要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强化政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破除制约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藩篱,构建顺畅高效的技术创新和转移转化体系,优化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服务保障,畅通从成果研发的“最初一公里”到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让更多科技成果实现“精彩一跃”。要依托经济规模大、产业体系完整、市场需求多元、开放程度高等诸多优势,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优化创新链与产业链相结合的创新资源配置,通过需求牵引、技术推动、制度保障,促进创新链和产业链“双链”融合贯通、精准对接,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产业发展新空间,推动新技术快速大规模应用和迭代升级,释放和创造新的巨大需求。要聚焦提升科技成果转化率,强化理论验证和中试环节,拓展科技应用场景,加快科研成果从样品到产品再到商品的转化,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体系良性循环。要优化知识产权全链条保护体系,大力培育高价值知识产权,有效提高知识产权转移转化效益。
以内涵型增长支撑引领高质量发展,应加快提升企业发展能级,在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上下足功夫。企业是创新需求的主要提出者和创新价值的实现者,企业的创新活力和创新能力直接关系到经济发展质量。一是推动创新要素向企业汇聚,形成企业为主体、产学研高效协同深度融合的创新体系。建立企业主导的新型创新体系,全面提升产学研协同创新效率,尤其要支持领军企业牵头建设高能级创新联合体,进行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二是坚持企业集群化链式发展,提升产业集聚效益。对集群实行精准化分类培育,促进企业特色化差异化发展,引导企业串珠成链、聚链成群,既打造一批核心技术能力突出、集成创新能力强的创新型领军企业,又培育一大批聚焦实业、做精主业,在技术创新、管理能力、质量品牌和经营效益等方面优势突出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单项冠军企业、隐形冠军企业,形成头部大企业“顶天立地”、优质中小企业“铺天盖地”的良好发展局面。三是推动“数实融合”,增强企业创新韧性。突出数字赋能,推动数字经济与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加快推进企业数字化转型、网络化建设、智能化改造。
以内涵型增长支撑引领高质量发展,应加快挖掘和释放人力资源红利,在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上下足功夫。高素质劳动力是现代经济增长的核心要素,是提升劳动生产率的重要根基。一是坚持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融合发展,打造高水平“人才苏军”。建设人才发展现代化先行区,高标准建设教育强省,谋划建设特色产业人才集聚区,高效实施各类人才计划,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培养造就一大批适应现代化产业体系新要求、企业自主创新新需求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率先形成高端科创人才聚集效应。二是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加快塑造现代化人力资源。聚焦市场需求和产业发展方向,加大人力资本投资力度,健全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广泛开展贯穿劳动者从学习到工作各个阶段的多层次职业技能培训,鼓励劳动者干中学,改善存量劳动力的素质结构,强化新成长劳动力培养与社会需求的有效匹配。三是稳定提升劳动参与率,提高人力资源利用效率。把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作为人力资源开发利用的主要途径,完善就业公共服务体系,发挥创业带动就业的倍增效应,着力解决就业结构性矛盾。
(作者为江苏省统计学会会长、南京邮电大学高质量发展评价研究院特聘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