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加微信
培根铸魂,实现意识形态工作守正创新
2023-08-29 10:44:00  来源:新华日报  作者:花冬进 吴頔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意识形态工作是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的工作”,这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政治建设的重要使命,也是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根本遵循。近年来,随着国际国内形势的新变化,高校面临着多元文化与外部世界发展变革带来的冲击与挑战,世界范围内意识形态斗争更加尖锐复杂,西方意识形态传播渗透等使高校加强意识形态工作越发紧迫。新时代高校应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扎实落实培根铸魂目标导向,积极探索意识形态教育实践路径,实现高等教育事业的守正创新。

坚持党的领导是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工作的根本保证。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牢牢掌握党对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旗帜鲜明讲政治,把党的领导贯穿于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全过程,不断提高广大青年学生的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和政治执行力。一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的高校是党领导下的高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办好我们的高校,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宣传思想阵地,我们不去占领,人家就会去占领。高校作为意识形态工作的主阵地、主战场、最前沿,要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在教书育人的全过程、各环节都要充分凸显鲜明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属性,坚守底线。二是坚持强化责任担当。建立科学规范的意识形态教育工作责任制是应对当前高校面临复杂意识形态环境,进一步发挥治理效能的重要手段。明确高校各级党组织在意识形态教育工作中的职责范围,结合工作实际,出台相关实施细则等各项规章制度,避免意识形态工作走过场、重形式,建立完善责任清单,压紧压实责任链条,对落实意识形态工作不到位的加强督查整改,严肃追责问责。三是坚持党建带团建。共青团“是党的助手和后备军”“是党联系青年群众的桥梁和纽带”。高校应推进党建与共青团工作同步谋划、同步部署、同步推进、同步落实,高校各级团组织应在党组织的带领下,加强青年学生理论学习,夯实思想建设,通过“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努力培养具有忠诚的政治品格、浓厚的家国情怀、扎实的理论功底、突出的能力素质,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教育中的指导地位。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新时代高校开展意识形态教育必须高举马克思主义旗帜,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含糊、不动摇。一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方法。新时代高校开展意识形态教育必须完整准确理解“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鼓励高校学生在理论上多学一点、实践上多做一点、创新上多想一点、服务人民多用一点,在坚守信仰、坚持信念、坚定信心中用马克思主义武装青年、教育青年、引导青年,引导新时代青年做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二是坚持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新时代高校开展意识形态教育,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引导青年,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铸牢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信念,激发新时代中国青年在参与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中绽放青春之花。三是坚持创新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深入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新时代高校开展意识形态教育必须突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领航作用,协同各学科交流互动;力求实现学术观点的创新性,紧跟新时代理论与实践研究前沿;深刻把握意识形态话语构建与发展的客观规律,构建具有科学性和亲民性的意识形态话语体系。

必须坚持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重要抓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建设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的高素质教师队伍是大学建设的基础性工作”。教师队伍建设是做好新时代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关键所在。一是提高教师队伍思想辨别力。教师队伍具备敏锐的思想辨别力是新时代高校开展意识形态教育的必要前提,坚持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坚定成为马克思主义的忠诚信奉者和坚定实践者,增强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自觉划清界限,坚决抵制各种错误思想影响,不断筑牢思想防线,做到立场坚定、方向明确、观点鲜明、纪律严明。二是提升教师队伍专业公信力。思政课教师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在深刻理解基本原理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党史脉络,完善教学设计,丰富意识形态教育内涵;专业课教师要夯实基本功,深入挖掘、提炼、总结专业课中的“思政元素”,以专业知识为载体,推动意识形态教育工作;辅导员在日常工作中多与学生沟通交流,掌握学生最新的思想动态和行为举止,及时纠正错误的思想行为,有针对性地进行意识形态教育。三是提高教师队伍新媒体应用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信息化为中华民族带来了千载难逢的机遇,我们必须敏锐抓住信息化发展的历史机遇。”高校教师要深入分析青年学生对新媒体的使用规律与习惯,引导青年学生使用各类现代化传播载体,充分利用新媒体的信息传播优势,并借助新媒体平台开展舆论宣传、历史讲解、文化熏陶等教育内容,让青年学生能够真正理解、领悟、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圈粉”青年学生,持续推动高校意识形态教育。

(作者分别为江苏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南京工业大学基地研究员,南京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本文为江苏省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课题〈JGKT22_C028〉、南京工业大学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课题〈SZ20220101〉阶段性成果)

(转载需注明来源:江苏智库网)
  编辑:蔡阳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