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加微信
保护传承文化遗产 赓续千年运河文脉
2025-04-15 10:02:00  来源:新华日报  作者:张长金

文化关乎国本、国运。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坚持把文化建设摆在治国理政突出位置,创造性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形成了习近平文化思想。《习近平文化思想学习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以专题形式系统论述了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精髓要义,其中,关于“守护好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的篇章,深刻阐释了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重大意义和实践要求,为做好新时代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我们要学好用好《纲要》,学深悟透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理论真谛,以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的高度自觉和敬畏之心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历史文化遗产,为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作出应有贡献。

自觉扛起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时代重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文化遗产是祖先留给我们的,我们一定要完整交给后人。”《纲要》第十篇高度概括了历史文化遗产的宝贵价值,强调其在民族历史和文化传承中的重要地位。扬州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24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是与大运河同生共长、见证中华文明繁荣的通史式城市,我们要把握历史机遇,勇担时代使命,一体推进大运河文化遗产整体性保护、系统性传承、创新性开发,让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焕发璀璨光彩。

在坚定文化自信中保护好文化遗产。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文化自信来源于我国悠久历史和灿烂文明,文化遗产是最好的见证。只有保护好传承好文化遗产,才能让人们更加深刻认识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感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进一步增强文化自信;只有坚定文化自信,才能更加自觉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扬州拥有源远流长的历史积淀、风采卓绝的文化景观、浩如烟海的文化遗产,我们将遵循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始终坚持保护第一,让各类文化遗产完好无损、代代相传。

在坚持守正创新中传承好文化遗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强调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我们将按照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着眼于文明传承、文化延续,充分发挥文化遗产在教育引导、文化滋养等方面的独特作用,激发全民族的文化创新创造活力,不断提升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

在坚持与时俱进中利用好文化遗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持续加强文化和自然遗产传承、利用工作,使其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绽放新光彩,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需求。”利用是最好的保护,发展是最好的传承。我们将深入挖掘利用历史文化遗产的多重价值,大力推动文化遗产的活化、展示和传播,提高合理利用的数字化、科学化、规范化水平,织就人文与经济发展“双面绣”,推动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焕发新生活力。

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文化遗产,让古运河重生

扬州是大运河的原点城市,是大运河联合申遗的牵头城市,是全国唯一全域划入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核心区的地级市。2020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亲临扬州考察时,称赞“扬州是个好地方”,要求把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同沿线名城名镇保护修复、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等统一起来。我们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扎实推动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扛起让古运河重生的时代使命。

坚持保护第一,守住历史文化味。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我们始终坚持法治保障,先后出台《扬州古城保护条例》《扬州市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条例》《扬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等地方性法规,严格规定老城区建设限高24米,通过“放气球”这一简单而有效的方法,数十年坚守古城美丽“天际线”。坚持规划引领,编制《扬州市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实施规划》《大运河扬州段遗产保护规划》《扬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规划》,明确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传承行动路径。坚持技术支撑,科学制定老城区12个街坊控制性详规和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建立历史建筑修缮技术导则、消防技术指引等保护工作技术体系,实现资源整合、规划设计、政策标准、保护利用、建设管理“五个统一”。

下足绣花功夫,绣出古城原生态。古城是城市的根基所在,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理应不急功近利,不大拆大建。扬州现有4片历史文化街区,72处历史建筑,5.09平方公里的明清古城是我国东部沿海地区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历史城区之一。扬州坚持“城市建设更新改造服从古城保护,古城保护服从遗产保护”理念,秉持“护其貌、美其颜、扬其韵、铸其魂”的思路,成功探索形成“政府主导、国企运作”的东关模式、“政府主导、市区联动”的南河下模式、“政府引导、居民参与”的仁丰里模式、“政府引导、市场培育”的皮市街模式。“微改造”后的古城,保住了古巷民居的“面子”,注重消除安全隐患的“里子”,历史文化和现代生活融为一体。微更新后的历史街区,留下了富春、冶春、谢馥春、四美酱园等名店老字号,留住了老扬州的“原貌、原住、原味”;吸引了雕版印刷、古琴传习、“剧好看”小剧场等优质文化项目入驻,催生了“新形态、新业态、新生活”的“新新向荣”。

强化文明探源,彰显运河千年韵。考古遗迹和历史文物是历史见证、文明传承,必须保护好、利用好。扬州坚持“先考古、后出让”制度,全面实施考古前置并联审批,实现了文物保护和城市建设的双赢。“十四五”期间,全市考古发掘项目130余项,发掘古墓葬、古井、窑址6945座,新出土文物18700余件(套)。考古让沉睡的宝贝重见天日,展陈和研究让文化遗产熠熠生辉。高质量建成“国字号工程”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开馆3年接待超840万观众;隋炀帝陵遗址公园、非遗珍宝馆、文汇阁、“双宁”运河世界遗产园等一大批文化项目上新,成为游客如织的“网红”热门打卡地。大力推进文脉整理与研究,集中编纂扬州历代文献、名人传记、地方志等,《扬州通史》《扬州学派丛书》等入选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中国雕版精品丛书》《阮元集》等入选国家古籍整理出版规划项目,全景展现扬州深厚悠远的历史传承。

注重活化利用,焕发文化新活力。让文化遗产活起来、火起来、热起来,是保护传承的关键。我们坚持以文彰旅,瞄准建设文化旅游名城目标,把全市最具代表性的文化点位串珠成链,连廊成片,构建涵盖古城、长江、运河的“一城、两轴、三极”全域旅游发展格局,打响“来扬州,行大运”“跟着诗词游扬州”等文旅品牌。东关街被评为“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街”,每年接待游客达千万人次;皮市街片区被认定为“省级旅游休闲街区”,2023年获评“世界美食之都示范街区”。坚持以艺传文,创作扬剧《郑板桥》、淮剧《运河岸边槐花香》、木偶剧《东方白鹳》、中篇曲艺《大河向北》等一批反映大运河人文精神的精品力作,扬剧《郑板桥》、歌曲《蓝天下》《面朝东方》3部作品荣获全国“五个一工程”奖,舞剧《朱自清》获中国舞蹈“荷花奖”。坚持交流互鉴,擦亮“世界运河之都”“世界美食之都”“东亚文化之都”品牌,承办金砖国家治国理政研讨会暨人文交流论坛、“文化中国行”、“何以中国 运载千秋”等高层次活动,努力唱响新时代的运河“号子”和长江之歌。

坚持守正创新,续写新时代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新篇章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遗产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不仅属于我们,也属于子孙后代”,彰显了总书记将文化遗产视为民族瑰宝,容不得丝毫懈怠和破坏的敬畏之心。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决定》指出,“建立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协调机构,建立文化遗产保护督察制度,推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和统一监管”。我们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敬畏历史、敬畏文化、敬畏生态,守护好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为赓续文化血脉、传承民族之魂作出贡献。

树立保护文化遗产也是政绩的科学理念。正确处理文化遗产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把文化遗产保护纳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统筹谋划。强化顶层设计、细化政策举措,找准保护与发展的平衡点。推动建立文化遗产保护督察机制,牢牢把握人民群众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新期待,让保护文化遗产成为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和价值追求。

建立健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体系。推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和专业化,坚守历史文化遗产所蕴含的文化内涵、传统技艺以及所承载的民族精神。通过现代科技、创意设计、文旅融合等手段,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人们的衣食住行。健全政府、社会、企业多元投入机制,从广泛“日用”到源源“不竭”,为新时代文化强国建设注入新生动力。

加强交流与合作,推动文化遗产交融互鉴。坚持“请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推动世界文化遗产交融互鉴。持续举办世界运河城市论坛等国际交流活动,充分发挥国际性非政府组织WCCO连接中外的作用,以文化遗产为载体,践行全球文明倡议,在世界舞台讲好运河故事,擦亮中华民族的文化标识。

(作者为扬州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

(转载需注明来源:江苏智库网)
  编辑:蔡阳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