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新时代,新质生产力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依据科技发展趋势优化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指示,“要根据科技发展新趋势,优化高等学校学科设置、人才培养模式,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培养急需人才”,为高职教育指明了发展方向。高职思政教育作为塑造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灵魂的关键领域,在新质生产力视域下,肩负着全新使命与挑战。深入探寻其内涵发展路径,不仅关乎高职教育质量提升,更对国家产业升级与创新发展意义深远。
新质生产力是标定高职思政教育的时代坐标
新质生产力以创新驱动为内核,从技术突破到产业模式革新,创新贯穿始终。高职思政教育需成为学生创新精神的激发器,引导学生突破传统路径依赖,培养批判性思维与发散性思维。鼓励学生在面对复杂工作场景时,勇于提出新想法、尝试新方法,为未来投身创新型产业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新质生产力对从业者职业素养要求严苛。高职思政教育要将敬业、精益、专注、创新的工匠精神融入教学,让学生深刻理解职业价值与使命。通过培养学生的高度责任感、追求卓越的品质以及团队协作能力,使其在未来职场中成为可靠、高效且富有创造力的一员。
科技是新质生产力的核心驱动力。高职思政教育需引领学生紧跟科技前沿,理解科技发展对社会、伦理和职业的影响。培养学生对新技术的敏感性与适应性,使其具备运用科技手段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与能力,从容应对科技变革带来的职业转型挑战。
内涵发展路径促进多维思政育人生态形成
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新质生产力已成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驱动力。在马克思主义原理课程中,应深入探讨新质生产力背景下的职业道德与法律规范,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和法治观念,以适应未来新质生产力领域对人才的道德与法律要求。同时,在智能制造等专业课程中,专业教师挖掘出的创新设计理念与工匠精神培养元素,应与思政课程教师结合专业实际开展的针对性思政教育有机结合,从而培养出既具备扎实专业技能,又拥有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高素质人才,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
在新质生产力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教育方法的多元创新是激活思政课堂的关键。案例教学中,可选取新能源汽车产业创新发展、智能制造企业成功转型等典型案例,如新能源汽车的电池技术创新、智能制造的生产流程优化等。通过探讨案例中体现的职业素养,如团队合作精神、勇于担当的责任感等,以及企业面临的挑战与应对策略,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应对复杂问题的能力。实践教学方面,应组织学生参观高新技术企业、参与创新创业项目等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新质生产力的运行模式,如数字化工厂的智能生产、高新技术企业的创新研发环境等,以此增强他们对职业的认知与认同。
打造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提升思政教育质量的关键。应定期组织思政教师参加新质生产力相关培训,如科技知识讲座、产业发展研讨会等,使教师能够及时了解新质生产力的内涵、特征与发展趋势,掌握前沿科技知识和产业动态。同时,产教融合更是时代所需,通过推动思政教师与企业合作,鼓励教师深入企业挂职锻炼,使其能深入了解企业实际需求与文化,如企业的创新文化、团队协作文化等,从而为思政教育提供真实的案例和实践经验。
顺应时代浪潮,书写高职思政教育新篇章
未来,高职思政教育的深化改革之路,需紧紧锚定新质生产力的发展需求,为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源源不断地输送兼具高尚品德与精湛技艺的优质人才。具体而言,高职院校可与行业领军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共同组建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在课程设置上,除了传统的思政理论课程,还可开设“人工智能伦理与社会影响”等选修课程,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探讨人工智能在医疗、交通等领域应用时可能引发的伦理问题,如算法偏见、数据隐私侵犯等,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承担起应有的社会责任。
同时,高职思政教育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全球视野与跨文化交流能力。一方面,可与国外知名职业院校开展学生交换生项目,让学生有机会到国外院校学习一学期或一年,亲身感受不同国家的教育模式与文化氛围。另一方面,可邀请国外专家学者来校讲学,举办国际学术研讨会,引入国际先进的教育理念和资源,以此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
此外,加强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也是高职思政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通过开设创新创业课程、举办创业大赛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创业精神,邀请创业成功的校友、企业高管作为客座讲师,分享他们的创业经历与实战经验。还可设立创新创业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创业实践场所与资金支持,并配备专业的指导教师团队,从项目策划、商业计划书撰写到市场推广等环节,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指导。
总之,在新质生产力视域下,高职思政教育前景广阔、使命重大。唯有坚定不移地深化改革,持续创新育人模式,方能培育出更多契合时代需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国家经济社会的蓬勃发展贡献更大的力量。
(作者分别为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徐州经贸分院党委委员、副校长;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徐州经贸分院党委书记、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