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理是个长河,你在真理这个长河中游泳,你可以倾尽全力向真理靠近,但是你永远到不了真理的尽头。真理是个长河,你在真理的长河中游泳,你要慢慢向前进,一步一步前进,但是你总到不了最终目的,因为真理是向前发展的,没有尽头的,所以你只能看到一个阶段,我们称之为相对真理。你到不了绝对真理。因此你写文章,发表你的见解,只能是个假说,这个假说里面你要经受住考验,要坚持真理,改正错误,逐步前进。
——载于1983年2月9日光明日报《马克思主义史学方法中“假说”的运用》
考察历史可以发现,一个时期内人们所能认识到的规律,当然是物质决定意识的体现,但在多大程度上能够利用规律改造社会则是意识反作用于物质的体现。从这个意义上说,反映规律的思想可以影响历史进程。在一定社会,同时存在多种不同思想,它们相互碰撞、融合,最终某一种思想(多数情况下是几种思想的融合)推动形成了一定历史实际。因此,准确地说,应是思想合力影响历史发展。这启示我们,决不能忽视思想意识对历史发展的反作用。用这一视角考察我国古代历史,会有许多新的认识。
——载于2015年5月18日人民日报《反映规律的思想影响历史进程》
论文题目不宜过大,要小一点。但是也不宜过细。特别是20 世纪80年代以后,“社会科学入史”思潮卷进大陆史学界。博士论文的选题出现“社会学化”,实际上是选题“细小化”“社会下层化”,学术价值不大,无助于“通古今之变”。在这个问题上,我要向各位读者介绍已故蒙文通教授的一段名言。蒙教授说:“做学问犹如江河行舟,会当行其径流,乘风破浪,自当一泻千里。若苟沿边逡巡,不特稽迟难进,甚至可能误入洄水沱而难于自拔。故做学问要敢抓、能抓大问题、中心问题,不要去搞那些枝枝节节无关大体的东西。谨防误入洄水沱。”
题目确定以后,首先要搜集史料;有了史料才能据此立言,写成科学论文或专著。中国历史学家素来强调“坐冷板凳精神”,提出过一个十分动人的口号——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落一字空。西方史学家也提倡这种精神。当年普希金就赞赏伏尔泰在“黑暗档案房”中阅读史料的精神。中西史学家重视培养实证精神是一致的。
——载于2017年05期《历史教学》期刊《如何写好博士论文——给青年史学家的三点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