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加微信
走向现代化的江苏乡村振兴
2020-10-20 09:37:00  来源:新华日报  作者:成长春 王桂玲

乡村振兴是党中央遵循现代化发展规律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江苏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顺应了江苏广大农民对美好生活新期待的迫切需要。

近年来,全省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特别是视察江苏重要讲话精神,扎实推进现代农业建设,持续改善农村民生,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农业农村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乡村规划科学合理性不够、农产品品牌竞争力不强、农产品阶段性供需不协调、农业多元功能有待进一步扩展、人才流失问题较为突出等。对标《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江苏要从城乡融合发展、农业多元发展、农村绿色发展、优化便民服务、促进乡村善治等方面持续发力推动乡村振兴,确保率先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和乡村治理现代化的目标。

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加速培育乡村振兴发展新动能。推进要素合理流动。基于江苏省工业化进程快、城镇化基础好的优势,同步推进“四化”发展,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持续推进城乡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一体化发展。推动乡村人才振兴。自主培养和引进相结合,研究新时代江苏农民精神特质,培养一批高素质人才队伍,完善农村人才激励引导机制,促进各路人才“上山下乡”投身乡村振兴,并强化创新三农人才队伍管理机制,全面建立新型职业农民、专业人才、乡土人才队伍。畅通投资融资渠道。建立健全适合江苏特点的农村金融体系,构建政策性金融支农服务体系,并引导社会资本投向乡村,形成多元化投资格局。

拓展农业多元功能,推进现代农业发展跨上新台阶。完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围绕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线,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优化供应链,推动农业由增产导向进一步向提质导向转变,推广稻田养蟹等高效种养模式,加快发展林木种苗和林下经济,深入推进农业与科技对接,培育壮大育繁推一体化的种业龙头企业,打造具有影响力的“苏”字号公用品牌、知名品牌和名特优农产品品牌,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绿色导向,推进质量兴农、品牌强农。构建创新农业经营体系。通过集聚政策、集聚要素,引导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多元融合发展,加快构建以农户家庭经营为基础、合作与联合为纽带、社会化服务为支撑的立体式复合型现代农业经营体系。推进三产融合发展体系。充分挖掘农业多功能性,以“农业+”的思路催生农业新业态,重点推进农业与旅游业、互联网等的深度融合,积极培育融合主体、搭建融合载体,发展连接城乡、打通工农、联农带农的多业态共存的产业链,构建多主体参与、多要素集聚、多业态打造、多利益联结的产业融合发展格局。

促进农村绿色发展,全力打造美丽宜居乡村新名片。加快建设绿色生态农业。构建以绿色生态为导向、促进农业资源合理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农业补贴政策体系和激励约束机制,推动形成“投入减量化、生产清洁化、产业模式生态化、废弃物资源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农业绿色生产方式。全面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实施美丽宜居乡村建设工程,以“一革命四行动”为抓手,坚持“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优先重点改善苏北农村住房条件,统筹推进集中居住,全面推进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完善农村环境管护机制,发挥村民主体作用。整治农村突出环境问题。扎实推进“河湖田水林”系统治理工程,深入实施乡村生态保护和修复健全生态保护机制,建立健康稳定的特色田园生态系统,稳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促进农村产业提档升级。

优化升级便民服务,增进乡村民生福祉取得新实效。推进精准脱贫巩固脱贫成果。进一步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提高脱贫质量,增强贫困地区和贫困家庭的内生发展力量,防止返贫致贫。同时,加快推动发展观念转变、减贫战略转型、工作体系转型、发展动力转换以及政府政策转向,尽快实现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的大转变。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加快实现由“被动扶”到“主动兴”的转变,建立财政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全面加强扶贫资产管理。推动农村基础设施提档升级。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提升投资建设和运营管护水平,实施农村“新基建”行动,推进“光网和无线乡村”工程改造升级农村电网,提高城乡电力保障均等化水平,促进城乡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共建共享。有序提高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将民生资源向农村倾斜,优先发展农村教育事业,实施健康乡村建设行动,有序提高农村社会保障水平,逐步建立健全全民覆盖、普惠共享、城乡一体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提升乡村善治水平,加快开拓现代乡村治理新局面。提升基层支部领导力。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农村基层延伸,提升村书记业务能力、党员发挥作用能力和党组织引领能力,完善选派第一书记工作机制,坚持“三会一课”制度,优化村党组织设置,扩大村级党组织覆盖面。构建乡村治理新体系。坚持以自治为基础、法治为根本、德治为先导,实施万村善治推进行动。完善村民自治体系,创新基层管理服务,健全乡村法治体系,推进平安乡镇、村庄建设,重塑乡村德治体系,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引导农民崇德向善、见贤思齐。营造乡村文明新风尚。学习推广马庄经验,实施农村文化保护传承提升、公共文化服务阵地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村入户等行动,巩固党在农村的思想阵地,提升农民文明素质,推动乡村文化振兴,凝聚实现乡村振兴的强大精神力量。

(作者单位:南通大学江苏长江经济带研究院;南通大学地理科学学院)

(转载需注明来源:江苏智库网)
  编辑:蔡阳艳